干燥方式对紫马铃薯干燥特性和品质的影响

来源 :上海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pc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紫马铃薯营养丰富,含有花色苷,具有多种保健功能,且含有米面中所缺乏的赖氨酸,可有效地弥补传统主食的营养缺陷。但紫马铃薯的水分和碳水化合物含量较高,储藏时极易腐烂、发芽,不便于储藏运输和加工利用。传统干燥方式耗时长、能耗大,且对紫马铃薯品质及花色苷的影响较大。因此,探索一种高效高产品质量的干燥方式来干燥紫马铃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课题分别研究热风、远红外辅助热泵和射流冲击干燥对紫马铃薯干燥特性和品质的影响,明确最适干燥方式,优化最佳干燥工艺,并研究其对花色苷的影响,从而为紫马铃薯粉的生产与加工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比较分析65℃下热风、远红外辅助热泵和射流冲击干燥紫马铃薯的干燥特性。结果表明,射流冲击干燥速率最快,远红外辅助热泵干燥次之,热风干燥最慢。热风、远红外辅助热泵和射流冲击干燥紫马铃薯的有效水分扩散系数分别为3.65×10-10 m2/s、4.56×10-10 m2/s和5.47×10-10 m2/s,大小规律与干燥速率一致。另外,干燥动力学研究发现,Midilli模型对三种干燥方式的紫马铃薯干燥过程拟合最好,且射流冲击干燥的拟合度最高(r=0.9996)。因此,射流冲击干燥在紫马铃薯干燥效率方面具有明显优势。(2)通过对干燥所得紫马铃薯粉理化指标的测定,比较不同干燥方式对紫马铃薯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热风、远红外辅助热泵和射流冲击干燥会导致紫马铃薯粉亮度和红色指数的降低,但射流冲击干燥引起的总色差最小。紫马铃薯粉中蛋白质含量经热干燥后有所减少,但淀粉消化率增强,最高达92%。而射流冲击干燥与对照样品在总花色苷含量、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和还原能力上无显著性差异。因此,射流冲击干燥对紫马铃薯品质的影响相对较小。(3)正交优化射流冲击干燥工艺,并研究其对花色苷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工艺为干燥温度65℃,干燥风速2.30 m/s,切片厚度3 mm。矮牵牛素-3-p-香豆酰芸香糖苷-5-葡萄糖苷和芍药素-3-p-香豆酰芸香糖苷-5-葡萄糖苷是射流冲击干燥紫马铃薯中两种最主要的花色苷,均属于酰基化花色苷,结构更加稳定,与紫马铃薯的抗氧化活性呈正相关(r≥0.672,p<0.05)。花色苷的降解是一个非自发的吸热反应,遵循一级反应动力学,干燥温度越高,降解速率越快。但花色苷的含量受干燥温度和干燥时间的综合影响,相比50℃和80℃,65℃干燥的紫马铃薯中花色苷含量最高,即射流冲击干燥的最佳干燥条件对花色苷的影响最小。
其他文献
随着传统化石能源的不断开采与使用,能源危机与环境污染日益凸显。燃料电池、金属-空气电池以及全水解装置等新型清洁能源系统,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是当前研究的前沿和热
植物器官大小不仅是影响植株生物产量的重要因素,而且还是研究细胞分裂和细胞周期必不可少的生物系统。水稻作为主要粮食作物和重要模式植物,为我们研究植物器官发育的遗传机
钢管混凝土结构在许多领域的应用都已经相当广泛,不仅具有承载能力高、耐火性能优良、塑性韧性优良,而且施工措施简便,节约人工费用,减少工程造价,经济效益好。近年来,国内外
陈应龙,福建龙海县人,师从我国著名针灸家、澄江针灸学派创始人承淡安先生,是闽南近现代著名针灸气功专家。作为福建地区近现代针灸事业发展的领军人物,陈老行医50余年,活人
目的:评价65岁以上老年人接种戊肝疫苗益可宁(?)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方法:本研究为开放性临床试验。在知情同意的前提下,招募约200名65岁以上老年人作为试验组,约200名18~65
电力作为公用事业,其安全稳定性关乎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随着电网规模扩大,电网复杂性日益增加,加上难以避免的自然灾害的发生,电网安全经受着大面积停电事件的威胁。在经济发达、人口密集的京津冀城市群,大面积停电会给社会带来全方位的负面影响:停电范围内所有电力中断,几乎所有的社会活动无法进行,各行各业无法正常工作生活,甚至导致社会心理失稳,带来一些严重次生灾害。这将给政治地位越来越高的京津冀协同发展带去不
CRISPR/Cas9基因编辑系统是由细菌和古细菌抵御外源核酸入侵时的获得性免疫机制发展而来的一项基因编辑技术,近年来发展迅速,已成为基因功能活体研究的一种有效方法,广泛应用
目前信息和通信技术产业能耗约占全球能源消耗的2%-6%,其中很大一部分来自无线和移动通信行业。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无线通信设备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的应用,基站数量、
研究背景及目的骨肉瘤(Osteosarcoma OS)是一种从间叶细胞发展而来的骨癌,在我国多发生于15-25岁,多见于长骨的干骺端,如股骨的远端、胫骨的近端。骨肉瘤常通过局部浸润、血行转移而较早发生远处转移,以肺部转移最为常见,从而导致部分患者于就诊时已发生肺转移,这也是骨肉瘤预后差的主要原因之一。早期受科学技术发展的限制,医学上对于骨肉瘤的治疗以手术截肢为主流,五年生存率不足20%,且截肢后严
目的:探讨影响无淋巴结转移的直肠癌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2008年7月至2014年7月间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普外科行根治手术切除且经术后病理证实为无淋巴结转移的直肠癌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