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离褶伞科部分属分子系统学和形态分类学研究

来源 :福建农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cer_2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离褶伞科(Lyophyllaceae Jülich)是一类在成熟担子中含有嗜铁颗粒,担孢子透明且光滑的伞菌。这个科的成员在全球广泛分布,包含有许多食药用菌,如玉蕈离褶伞( Lyophyllum shimeji(Kawam.) Hongo)、斑玉蕈(Hypsizygus marmoreus(Peck) H.E. Bigelow)等,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本文采用形态学和分子系统学相结合的方法对中国离褶伞科部分属的种类进行研究,并初步探讨了其科内各属间以及属内种与种之间的系统发育关系。  本研究通过对相关标本进行 DNA提取和PCR扩增,共获得68条nrDNA-LSU序列(代表11个分类单元),64条nrDNA-ITS序列(代表12个分类单元)。结合GenBank下载的相关序列,用nrDNA-LSU和nrDNA-ITS序列分别构建了离褶伞科的系统发育树,分析结果表明离褶伞科内的丽蘑属( Calocybe)、寄生菇属( Asterophora)、硬柄菇属( Ossicaulis)、蚁巢伞属(Termitomyces)和玉蕈属(Hypsizygus)为单系群,离褶伞属(Lyophyllum)和Tephrocybe为多系群。  本硕士课题共研究了采自中国的190余份标本,主要为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菌物标本馆(HMAS)馆藏标本和本课题组野外采集的相关标本。结合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两方面的结果,明确鉴定有10个种,分别为:星孢寄生菇( Asterophora lycoperdoides)、香杏丽蘑( Calocybe gambosa)、斑玉蕈( Hypsizygus marmoreus)、丛生离褶伞( Lyophyllum connatum)、荷叶离褶伞(L. decastes)、烟色离褶伞(L. fumosum)、暗褐离褶伞(L. loricatum)、玉蕈离褶伞(L. shimeji)、菱孢离褶伞(L. rhombisporum)和角孢离褶伞(L. transforme)。此外,还有2个种需要进一步研究,暂定为:Calocybe sp.和Ossicaulis sp.。这些物种分属于5个属中。在形态研究中发现菌盖颜色、表面附属物,菌肉伤变及伤变颜色,生长习性,担孢子的大小和形状等特征在离褶伞科中具有重要的形态分类学意义。
其他文献
摘要:评课是教师进行业务交流,提升教学基本功,提升理论水平,实现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是学校教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学校教研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因此,要引导教师认真开展听评课活动。通过评课,加强教师间相互学习,拓展视野,加强教材教法研究,促进教育教学方式的改变,引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和境界,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标。  关键词:教师;评课;艺术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
接种中慢生华癸根瘤菌(Mesorhizobium huakuii)93(Mh93)的紫云英-小麦间作体系已被证明具有明显的间作优势。本实验通过二亲接合的方式,将含有sacB基因和nodD基因片段的质粒与
本文以地黄为研究对象,运用传统平板培养和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地黄根际非根际微生物种群随连作茬次的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又以HPLC检测头茬与重茬地黄叶片内源激素的含量变化,同时还考察了头茬重茬地黄块根重量以及植株保护酶的变化,主要结果如下:平板计数发现头茬重茬地黄生长引起土壤根际根外细菌数量减少;放线菌数量头茬重茬根际数量随时间增加,根外数量变化不大;真菌种类和数量都有很大变化,其中Trichod
五倍子系某些蚜虫寄生在盐肤木属(Rhus)的盐肤木、红麸杨和青麸杨等的树叶上,刺激叶组织细胞增生膨大而形成的各种虫瘿的总称,是我国重要的资源昆虫产品和传统的出口创汇商品,在
稻瘟病是水稻(Oryza sativa L.)三种最常见的病害之一,由稻瘟病菌(Magnaporthe Grisea)侵染引起,在全世界范围内每年大约造成15%的水稻产量损失。根据基因--基因的作用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