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直播的行政监管研究

来源 :浙江工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stinh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互联网+”的背景下,新技术不断发展,互联网正在成长为一个新的现实空间,而不再仅是现实社会的“网络投射”。在此背景下,网络直播脱颖而出,直播平台不断涌现,主播职业炙手可热。网络直播从社交直播模式,逐渐与销售、教育等多个领域结合。“直播+”跨域多领域,给人们生活带来极大便利,娱乐种类更为丰富。网络直播使虚拟与现实混合,场景式构造使用户沉浸其中,满足窥私心理。直播行业存在千奇百怪、层出不穷的越轨行为。这些行为或违背社会公俗,或挑战法律底线,或侵犯他人权益,或误导未成年人等,污染网络直播环境。负面消息不断涌现,民众怨声载道。因此,为更好的规范网络直播行为,建立高效合理的行政监管体系至关重要。面对社会舆论压力,自2016年起,相关部门开始制定相关管理办法,加强网络直播的规制和引导,开展一系列监管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到目前为止层出不穷的乱象再次说明,当前的监管措施治标不治本,网络直播监管制度依然存在着许多漏洞。这些不足和存在的问题来自于立法的不完善、监管部门职责不清、监管能力不足、监管技术落后等方面。如不能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将不利于网络直播行业的规范化发展。本文主要从行政监管角度探析,总体分为四大部分。首先,从网络直播的概念和特点对网络直播界定,进而界定网络直播行政监管的概念。其次,分析了网络直播行政监管的现状以及当前存在的问题,如缺少完备的网络直播行政法规、监管主体多元、监管方式有漏洞和监管力量薄弱的问题。随后根据网络直播行业存在的违法违规现象,分析对网络直播监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再次,分析美国、英国和韩国的行政监管经验,并对域外监管做法进行总结。最后,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完善网络直播的行政监管建议。
其他文献
在“全媒体时代”,全息媒体、全程媒体、全效媒体等协同发挥作用,人们获取信息的效率得到了极大提高,在此背景下,媒体格局、舆论生态与信息传播的方式都和以前大为不同,新闻舆论工作迎来了新挑战。新时代之下,“全媒体”的内涵也更加丰富,这标志着以媒体融合为基本特征的全媒体时代已正式拉开序幕。进入全媒体时代,新闻的专业属性不断下降,所有个体都可以在社会事件发生后直接、迅速地了解和传播相关信息,并发出自己的声音
本翻译报告的源文本为美国的普通股认购权证,此类认购权证在内容和结构方面与中国的认购权证存在较大差异。在语言方面,该普通股认购权证因使用了大量的专业术语和长难句而极大地增加了译者对其理解和翻译的难度。本翻译报告主要分析和总结源文本中状语从句的翻译方法。译者通过对源文本中长句的分类和语法分析,归纳出此类文本中状语从句的特点,并在翻译实践中选择了分译法、顺译法、倒置法、综合翻译法等翻译技巧。通过运用这些
《刑法修正案(九)》通过增设对有影响力的人行贿罪这一罪名,为规制利用影响力受贿的对向行为提供了法律依据,对贿赂犯罪的空缺部分进行了弥补。但现有立法,对对有影响力的人行贿罪相关规定仍较为笼统,相关概念没有准确、统一定义。然而,因行为模式相似,对有影响力的人行贿罪与行贿罪的区分存在困难。实践中,司法机关对于两罪的认定混乱,适用不一。基于此,本文结合“罗某行贿一案”,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对对有影响力的人
我国《刑法》第354条以简单罪状方式设置容留他人吸毒罪,近年来,随着合成毒品逐渐占据毒品消费市场的主流,聚众吸食的特性导致容留他人吸毒罪成为司法判罚的“常客”,围绕容留行为构成要件和量刑情节的争议增多。对此,尽管2012年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联合颁布《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三)》,2016年最高人民法院颁布《关于审理毒品犯罪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细化了容留的人数、
土地征收是土地法律制度的一种,在土地征收过程中涉及到合法建筑拆除是当前社会的一种特殊现象。实务中越来越多的案例显示,合法建筑拆除的实施主体多是民事主体或自治组织,并且在诉讼中,被征收人往往无法提供证据证明行政主体和拆除行为之间的关系,法院以被征收人缺乏事实根据为由,裁定驳回诉讼。针对这种特殊现象法律法规并没有明确规定,所以法院不对此类案件进行实体处理会导致被征收人的利益受损。因此,如何在正当的范围
此翻译报告的翻译材料选自立法文本《家事法解读》的第四章。该材料是由英国作家利兹·罗杰所写的一本有关现代家庭法的书,其第四章介绍了夫妻离婚过程中的财产分配问题。翻译该文本对中文读者了解英国的家庭关系法事务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同时《家事法解读》的翻译也有助于我国法学学生了解英国的婚姻家庭法,进而为外国婚姻法在语言上的转换提供实用性参考。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遇到了大量的定语从句,由于中西方语言的差异性,导致
合适成年人参与制度是我国未成年人刑事司法改革的重要成果,对该项制度多年来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彰显着我国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坚定决心。而随着合适成年人参与制度以立法的形式确立,并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广泛的实践,该项制度于司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也逐步暴露,亟待解决。本文以基层检察机关适用合适成年人参与制度的实践情况为切入点,分析合适成年人参与检察环节过程中展现的种种问题,并深入剖析问题背后的成因,由此提
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和涉农资金的投入增加,村委会等村基层组织人员挪用土地征用补偿款的案件频繁发生。司法实践中出现了协助人民政府从事行政管理行为和村集体自治管理行为如何界分,村基层组织人员主体身份如何界定,以及公款性质如何认定等争议问题。本文选取了孟某某挪用公款案这一案例,通过对本案分歧意见的梳理归纳出争议焦点,从协助人民政府从事行政管理工作的刑法认定和村基层组织人员主体身份的刑法定性这两个方面
社会意识逐渐销蚀传统社会刑讯合法化的社会基盘,刑讯逼供被现代法律打入冷宫。往日以肉体暴力为主的传统刑讯在侦查法治化建设深入推进的当下日渐式微,以变相肉刑和精神折磨等相对“隐形”的方式获取口供的非法取供手段成为替代性的取供方法。此类不法讯问手段下,犯罪嫌疑人因遭受痛苦而作出非自愿供述,甚至迫于情势作出虚假供述,从而可能引起冤假错案的发生,其现实危害并不亚于直接的肉体暴力。在这些不法讯问手段中,最为突
截至2018年底,我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已达到6.1亿,占网民总量73%,网络购物用户规模相比较于2017年同比增长18.5%。网络购物逐步成为购物的主流渠道。对于消费者而言,网络购物与传统实体店购物的区别在于,网络购物面临的情况复杂多变,网络购物难度提高。在信息不对称的局面下,消费者的网络购物需受到相应的受众解答,通过社会化媒体获取真实有效的信息,能更好地帮助消费者在资源共享中实现信息互动。社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