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公民参与行为的结构——以大学生网民为例

来源 :兰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811949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是一项探索性研究,通过文献探讨、访谈和开放式问卷对网络公民参与行为的定义和结构进行了探究,试图明确网络公民参与行为的维度,编制量表,并初步讨论我国网络公民参与行为的特征。研究发现,网络公民参与行为政治参与和社会参与两方面的内容,政治参与行为包含信息获取与发布、表意与交流和抗争行动三个维度;社会参与行为包含信息获取与发布和组织化活动和个人互助两个维度,在此基础上编制了包含21个题项的测量量表。  从总体上看,目前我国网民进行网络公民参与行为的主动性不高,网民们的公民意识并不强烈,对公共事务的关心更多地抱持看热闹的心态而非公民精神。网民们对政治参与行为的态度呈现出矛盾的心态,一方面,对制度化的参与渠道缺乏信心,政治效能感偏低,这种心态导致了在政治参与中的不作为;另一方面,为对制度化参与方式的怀疑使得网民们对“政治参与行为”的理解更偏向非制度化的行为,一旦个人利益受损,事不关己时的不作为很有可能会转变为较为激烈的非制度化行为。目前,我国的网络公民参与尚没有成为促进政治建设、扩大参与范围和提高行政效率的有效途径,网民们更倾向于将网络视作一种能够从中获取大量信息媒介,而非一个能够采取有效的主动行动的场域。网络社会参与的发生率虽然也不高,但参与的方式更为多样,参与其中的网民更为主动,浸入的程度更深,并将网络中的交往扩展到现实中,当网络社区与现实社区重合时尤其如此。此外,通过对网络社会参与行为的观察,我们发现我国的网络社会参与也呈现出了新型参与和新型公民的特征,这种特征一方面表现在“懒散的行动主义”行为中,另一方面,在对公民团体的组织中我们观察到了新型公民的特征,不仅社会团体的组织、宣传和联络都主要经由网络实现,参与其中的行为者们更借助网络来实现自我的教育,新型公民参与的萌芽已经开始显现。
其他文献
作为中国独生子女的第一代,“80后”一直都是学者关注的对象。而现在,随着“80后”开始大规模的走出校园步入社会,他们开始逐渐成为现代家庭的主力军,人们的目光也开始转向他们的
互联网是近二十年来难得一见的机遇,是一个改变了人类日常生活众多方面的革命性奇迹。在我国,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上网条件的不断改善,网民的数量逐年增加。CNNIC(中国互联网
同性恋问题近年来越来越多得到学术界的关注,然而,隐藏在男同性恋者背后的社会问题——同妻问题却几乎没有或较少引起社会学领域的注意。希望通过本研究,能够引起学界对同妻
我国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始于20世纪80年代,在长达20多年的时间里,一大批具有社会工作教育背景的大学生相继毕业。由于社会工作的职业化进程滞后于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缺乏相应的专
大学生处于个体社会化的关键阶段,是社会消费群体中特殊而且重要的组成部分,消费观念超前和消费实力滞后之间的矛盾让他们的消费状况存在不少问题,对大学生消费行为现状和发展趋
学位
本研究以国内外关于社会分层的理论经验研究为指导,结合对长岛县两个乡镇10个渔村的实地调查,研究在社会变迁的历史进程中,海洋渔民群体在职业分化的基础上,其以家庭年收入为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