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山东省平邑县铜石地区是鲁西找矿工作取得重大突破的地域。归来庄金矿是铜石地区最大的金矿床。本文运用矿物学、岩石学和矿床学的理论和方法,借助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矿物标型实验室的光学显微镜、近红外光谱分析仪、便携式元素分析仪、磁化率仪等仪器,对该矿床的金属矿物组合、1079件蚀变岩样品的短波红外光谱与磁化率及成矿元素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测试,通过矿物学填图、化学元素填图、磁化率填图划分了蚀变矿物分带、金属矿物分带、元素垂向分带,查明了磁化率与金矿化之间的关系,探讨了成矿流体的运移轨迹,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铜石地区和归来庄金矿的成矿模型。(1)受F1控制的断裂-隐爆角砾岩矿体,矿化不均匀,角砾岩粒度较小的含矿性较好,随着粒度的增大,含矿性不断下降,矿体、蚀变带、矿体产状、角砾岩大小等均有沿NE-SW向的变化趋势,暗示成矿流体沿SW向顺着断裂构造向上运移。(2)在标高0m附近,低温元素As、Hg、Au、Ag、Sb等含量均达到最大值,向下其含量总体下降,说明矿体经受了一定程度的剥蚀。(3)金属矿物分为磁铁矿带、黄铁矿带、金-碲化物-硒化物带,金品位高值区和金-碲化物-硒化物带对应较好,可能代表流体的总体运动方向;蚀变矿物组合整体呈从NE上方向SW下方带状分布,其中:绢英岩化带(石英+绢云母)组合居中,可能为流体运移的主通道,向外分别为泥化带(伊利石+蒙脱石+高岭石)组合和青磐岩化带(绿泥石+绿帘石)组合。归来庄金矿成矿流体来源于矿区的SW向,并且沿着40号勘探线-700m和32号勘探线-900m两个通道沿着断裂发生了多次运移,上涌到近地表,受到上覆围岩及早期结晶的坚硬外壳阻挡,随着流体的不断聚集,内部膨胀力逐渐增大,当内部膨胀力超过上覆围岩的静岩压力与岩层的抗张力之和后,流体冲破坚硬外壳,在岩体边部、顶部形成一定的角砾岩;部分流体沿着围岩裂隙渗入到碳酸盐岩地层中,形成灰岩型矿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