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Retina pigmentosa,RP)是一种目前临床上尚无有效治疗方法的严重致盲眼病。视网膜中最主要的神经胶质细胞—Müller细胞在这种病变过程中逐渐肥大、排列紊乱,与视网膜下腔无法正常降解的外节盘膜碎屑共同构成“胶质封闭”(glial seal),致使营养物质无法从脉络膜运输至视网膜,从而引起光感受器细胞的逐渐变性乃至凋亡。近年来发现在嗅觉系统中存在一种特殊类型的神经胶质细胞,称为嗅鞘细胞(Olfactory Ensheathing Cell,OECs),中枢神经损伤后移植混合的OECs和嗅球成纤维细胞(Olfactory nerve fibroblasts,ONFs),能够抑制胶质瘢痕,促进神经轴突再生。因此,本实验室选择了与RP病变过程相类似的皇家外科学院大鼠(RoyalCollege of Surgeon rat,RCS rat)作为研究对象,将OECs移植入视网膜下腔,针对OECs对Müller细胞胶质增生的影响进行研究。在前期研究中我们观察到:1.RCS-P+大鼠视网膜下腔移植OECs后,OECs能沿视网膜下腔及视网膜各层迁移。2.OECs移植后Müller细胞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的表达明显下降。3.OECs移植后RCS大鼠ERG b波幅值较对照组升高。这些实验结果提示:OECs在变性视网膜中同样具有抑制“胶质封闭”形成的作用。那么,移植至视网膜下腔的OECs如何降解视网膜下腔堆积的外节盘膜碎屑而在视网膜内迁移?迁移进入视网膜中的OECs与变性视网膜Müller细胞如何相互作用?OECs又是通过何种途径抑制Müller细胞胶质增生?尚有待进一步研究解决。在中枢神经损伤修复的研究中发现,OECs在中枢神经系统中迁移可能与释放MMPs有关。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MMPs)是锌离子依赖性内切蛋白水解酶家族,具有高度保守性,能通过降解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发挥组织重构、新生血管生成、神经发生等作用,也可以促进肿瘤细胞的浸润和转移。因此,在RCS-P+大鼠视网膜下腔移植OECs后,OECs可能通过分泌MMPs在视网膜下腔及视网膜各层中迁移。Notch-Delta是一个在生物进化过程中古老而保守的信号传导系统,具有重要的作用。主要通过相邻细胞间的受体配体结合,实现细胞内信号转导和细胞核内转录,进而精确调控组织和细胞向不同方向分化。OECs移植后,同为神经胶质细胞的OECs与变性视网膜Müller细胞是否通过Notch-Delta信号相互抑制,目前尚未见报道。因此,我们假设:RCS大鼠视网膜下腔移植OECs后,OECs可能通过分泌MMPs迁移进入宿主视网膜与Müller细胞相互接触,通过下调Notch-Delta信号通路抑制Müller细胞胶质增殖反应。针对上述假设,进行如下研究:1. OECs分离自成年RCS-rdy+-P+(RCS-P+对照正常鼠)大鼠嗅球并进行原代培养,利用免疫细胞化学、ELISA等实验方法检测OECs在体外培养和在宿主体内MMPs家族分子的表达与分泌,并在不同时间点观察MMPs含量的变化。2.观察OECs移植对RCS大鼠视网膜Müller细胞胶质增生的特异性指标GFAP表达变化;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不同时间点OECs在宿主视网膜中的迁移情况及与Müller细胞的相互作用方式。3.利用免疫细胞化学、荧光定量PCR(RTFQ-PCR)等实验方法分别检测OECs以及RCS大鼠病变过程中Müller细胞Notch家族及其配体表达情况;并检测OECs移植后,对RCS大鼠视网膜Notch受体及其配体表达的影响。本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 OECs在移植前后均能表达并分泌MMP-2/MMP-3:原代培养RCS-rdy+-P+大鼠嗅球来源的OECs,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和ELISA方法,检测MMPs的表达与分泌以及在移植后不同时间点MMPs含量的变化。结果发现,(1)原代培养的RCS-rdy+-P+大鼠嗅球来源的OECs具有表达MMP-2/MMP-3的能力。(2)OECs培养液上清MMP-2/MMP-3含量在培养后5天与普通培养基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8天高于普通培养基(P<0.05),11天起至14天与普通培养基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3)在体实验中,将OECs移植至RCS大鼠视网膜下腔后7天时,MMP-2的含量在三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14天时细胞移植组视网膜MMP-2的含量高于伪手术组(P<0.05);21d及28d,细胞移植组视网膜MMP-2/MMP-3的含量显著高于伪手术组和未处理组(P<0.01),另外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果表明,成年RCS-rdy+-P+大鼠嗅球来源的OECs在离体条件下高表达MMP-2/MMP-3,并且能将MMP-2/MMP-3分泌至细胞外发挥生物学效应。移植至RCS大鼠视网膜后,OECs可能通过分泌MMP-2/MMP-3降解视网膜下腔堆积的外节盘膜碎屑与ECM迁移进入视网膜神经上皮层。2. OECs移植后,RCS大鼠视网膜Müller细胞GFAP表达下调,并且OECs与Müller细胞具有多种接触方式:利用携带增强绿色荧光蛋白基因(Enhanced green fluorescentprotein,EGFP)的HIV慢病毒(LV-EGFP)标记OECs,LV-EGFP-OECs移植至RCS大鼠视网膜下腔后,(1)免疫荧光方法观察移植后30天、60天RCS大鼠视网膜中Müller细胞GFAP的表达变化。(2)移植后7天、14天、21天和28天LV-EGFP-OECs在RCS大鼠视网膜中迁移情况。结果显示:(1)移植后30天及60天细胞移植组Müller细胞GFAP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伪手术组和未处理组。(2)移植后7天,LV-EGFP-OECs主要聚集在移植点周边,少部分迁移至外核层;14天时部分LV-EGFP-OECs迁移进入视网膜,大多数位于外核层,部分迁移至内核层;21天时,部分LV-EGFP-OECs迁移至移植点周边视网膜下腔,迁移进入视网膜的LV-EGFP-OECs大部分位于内丛状层;28天时,LV-EGFP-OECs更多的进入内丛状层,部分细胞迁移至神经节细胞层与神经节细胞相接触。而且LV-EGFP-OECs迁移至内核层和内丛状层时与Müller细胞有多种接触方式,包括胞体-胞体、胞体-突起以及突起-突起等。结果表明:OECs与Müller细胞通过直接接触的方式抑制RCS变性视网膜中Müller细胞的胶质增殖反应。3.在RCS大鼠视网膜变性高峰期时,视网膜中Notch-1含量显著升高,OECs移植后下调Notch-Delta通路抑制RCS大鼠视网膜Müller细胞的胶质增殖反应:(1)RTFQ-PCR法检测出生30天、45天、60天及90天RCS-P+大鼠及其对照RCS-rdy+-P+大鼠视网膜中Notch-1含量变化;(2)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成年RCS-rdy+-P+大鼠嗅球来源的OECs及变性前期(出生后8-10天)的RCS大鼠视网膜Müller细胞中Notch及其配体家族相关分子的表达;(3)RTFQ-PCR法观察OECs移植后,RCS大鼠视网膜中Notch及其配体家族mRNA的变化。结果显示:(1)Notch-1的含量在变性高峰(出生30天时)的RCS大鼠视网膜中显著升高(P<0.01)。(2)成年RCS-rdy+-P+大鼠嗅球来源的OECs高表达Notch-3受体;出生8-10天的变性前期的RCS大鼠视网膜Müller细胞高表达其配体Delta like-1(DLL-1)/Delta like-4(DLL-4)。(3)RTFQ-PCR显示,OECs移植到RCS大鼠视网膜后21天和28天,细胞移植组RCS大鼠视网膜Notch-3及DLL-4的mRNA含量显著低于伪手术组和未处理组(P<0.01),另外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Notch配体家族其他分子的mRNA水平的变化在三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表明,RCS大鼠视网膜在变性高峰时(出生30天)高表达Notch-1;OECs移植后,在视网膜中迁移并进入内核层、内丛状层与Müller细胞相互作用后通过激活Notch信号的“旁侧抑制”机制,下调宿主视网膜中Notch-3及DLL-4的含量,抑制Müller细胞胶质增殖。综上所述,本课题验证了假设:即RCS大鼠视网膜移植OECs后,OECs通过分泌MMPs迁移进入宿主视网膜与Müller细胞相互接触,通过下调Notch-Delta信号通路下调RCS大鼠视网膜中Müller细胞的胶质增殖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