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前牙反(牙合)的正畸治疗

来源 :大连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miao47017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对伴有轻度骨骼异常的成人前牙反(牙合)患者采用直丝弓矫治技术,进行非拔牙正畸治疗,并探讨正畸代偿性牙移动治疗成人前牙反(牙合)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口腔科2014年12月收治的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一例,女性,27岁。恒牙(牙合),双侧磨牙近中尖对尖关系,左侧尖牙中性关系,右侧尖牙近中关系。上颌中线右偏约1.5mm,下颌中线无偏斜。前牙反覆(牙合)约4mm,反覆盖约1mm。上颌牙弓方圆形,下颌牙弓尖圆形。Spee曲线较平坦。正面观面上、面中、面下1/3比例协调,颏点略左偏;侧面观为凹面型,颏唇沟较浅,下颌轻度前伸。采用直丝弓矫治技术进行非拔牙正畸治疗,树脂垫解除(牙合)干扰,排齐整平牙列,解除前牙反(牙合),对上下前牙加以转矩控制配合Ⅲ类颌间牵引。并对治疗前后的记存模型及头颅侧位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疗程共为13个月。治疗后前牙反(牙合)解除建立正常覆(牙合)覆盖,磨牙、尖牙均达到中性关系。上下颌牙列排齐整平,散在间隙关闭。上颌中线偏斜改善,上下颌中线基本对齐,牙弓形态呈正常卵圆形。功能检查开闭口运动时颞下颌关节弹响消失,关节区无压痛,咀嚼功能恢复正常。治疗前后的头影测量数据对比显示:(1)治疗后ANB由治疗前的-1.51 °变为-0.75 °,增大0.76 °,APDI治疗前后减小1.72 °,Ao-Bo治疗前后增大1.33mm,提示正畸治疗前后患者的Ⅲ类骨面型有所改善。FMA治疗后增大0.23 °,CF减小2.85 °,提示在治疗过程中下颌骨发生了顺时针的旋转。SNA的治疗前后的测量值有所增大,提示A点发生了前移,这可能与治疗过程中的Ⅲ类颌间牵引以及对上前牙的控根有关。SNB治疗前后的测量值有所减小,提示B点相对颅底发生了后移,这可能与Ⅲ类颌间牵引、下颌骨的顺时针旋转以及对下前牙的控根有关。(2)为了代偿上下颌骨位置关系的不调,上下前牙均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倾斜移动。U1 to SN由治疗前105.93 °变为115.46°,增大9.53°,U1与NA所成角度增大9.41°,U1至NA的线距增大4.65mm;L1与NB所成角度减小4.96 °,线距减小0.84mm。尽管治疗过程中对上颌前牙进行减径并添加了冠舌向根唇向转矩,下颌前牙添加了冠唇向根舌向转矩,上下前牙仍旧分别产生了明显的唇倾代偿与舌倾代偿以建立正常的覆(牙合)覆盖、掩饰上下颌骨的位置不调。但治疗后并未发现牙龈退缩、牙根吸收、牙冠伸长等负面作用。(3)该患者治疗前Total Chin 11.22mm、Upper Lip 14.26mm,上唇部的软组织厚度明显大于颏部软组织厚度,软组织对于Ⅲ类骨面型的代偿明显。治疗后随着Ⅲ类骨面型的改善,Total Chin减小为10.99mm,Upper Lip减小为11.08mm,两者比例接近1:1,软组织比例变得更为协调。Lip-Diff的测量值变化提示治疗前后患者的软组织侧貌仍旧得到了较为明显的改善。结论:对于伴有轻度骨骼异常的安氏Ⅲ类前牙反(牙合)患者采用直丝弓矫治技术代偿性移动上下牙,治疗过程中Ⅲ类颌间牵引的同时注意控制上下前牙的转矩,避免过度代偿的发生,避免牙龈退缩、牙根吸收、牙冠伸长等负面作用,可以得到满意的治疗效果,并获得一定程度上软组织侧貌的改善。
其他文献
目的 观察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CRF)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5月-2018年12月厦门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肾内科收治的CRF患者80例,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研
情感教育的适时融入,可以让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变得事半功倍.情感教育是小学整体教育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类重要的语文教学方法,与此同时,也是小学语文的教育目标.当前
目的:在涉及颏孔区的牙种植手术中,颏孔的位置和下牙槽神经前襻的长度是重要的解剖参考。本研究旨在通过锥束CT (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 CBCT)结合Mimics (Materiais
目的 观察连续性肾脏替代联合血液灌流治疗ICU脓毒血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月惠州华康骨伤医院收治的ICU脓毒血症患者7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
对骨缺损修复材料的探索一直是生物医用材料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骨组织修复材料作为骨缺损的替换材料,具有功能上的特殊性-应用于负载的力学性能、生物相容性、骨传导性及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