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行为抑制是指在特定环境下对优势反应或习惯行为的抑制,它居于人类执行功能系统的核心地位,对个体的行为反应起调控作用。作为一种重要的监控职能,行为抑制可以有效引导个体基于环境变化采取灵活变通的反应策略,最终做出正确的行为决策。冲突觉察和反应抑制是研究者考查个体行为抑制能力的重点。性别差异作为个体差异的一个典型特征,在行为抑制的研究中得到了充分重视。已有研究采用oddball任务发现在行为抑制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但值得注意的是,oddball任务中标准刺激和偏差刺激的出现频率并不对等,我们很难判断此处存在的行为抑制性别效应是否会与oddball范式可能存在的小概率偏差效应相混淆。因此,我们有必要将oddball任务的行为抑制效应与小概率偏差刺激加工效应分离,以探求行为抑制性别效应的真实有效性以及oddball任务条件下该效应的信效度。此外,研究者普遍认为情绪,尤其是负性情绪会削弱个体的行为抑制加工,但对于情绪影响下的行为抑制是否仍然存在性别差异仍不清楚。因此,为探明行为抑制的性别差异是否真实存在,以及情绪在行为抑制性别效应中的作用机制,本研究拟采用高时间分辨率的事件相关电位(ERPs)技术和Go/Nogo任务范式,试图对行为抑制性别效应的有效性及情绪性影响进行探讨,并初步探索其内在认知神经机制。实验一采用经典的Go/Nogo范式,通过操作go刺激和nogo刺激的出现频率,排除oddball任务刺激频率不对等的影响,将实验分为相等概率(50%VS50%)和不等概率(30%VS70%)两种条件,以考察行为抑制的性别效应是否独立于oddball任务的小概率偏差刺激加工效应。结果发现,较之相等概率,个体在不等概率条件下具有更低的反应准确率,以及更长的反应时,呈现显著的“速度-准确率”失衡效应。对脑电成分的分析除发现显著的概率主效应(不等概率条件下的N2和P3波幅均大于等概率条件,表明该实验概率条件设置成功,不等概率条件下的nogo刺激有效诱发了个体的小概率偏差刺激加工,保证了实验的信效度)外,还发现显著的性别效应,即不等概率条件下女性比男性出现了更大的N2和P3波幅。因此,本研究认为oddball任务中发现的行为抑制性别效应具有真实有效性,且女性更强的小概率偏差刺激加工能力对这种性别差异可能具有促进作用,更加突显了女性较之于男性更强的行为抑制能力,从而直接加剧了男女两性间的差异。实验二采用改编版的内隐Go/Nogo任务对情绪在行为抑制性别效应中的影响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为保证实验过程中情绪诱发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实验采用block设计,共分为负性和中性两种条件,每种条件有10组图片共400个刺激试次。实验要求被试忽略情绪情境的影响而只对图片中间的字母进行反应。重复测量方差分析(ANOVA)显示,个体在负性情绪下的表现差于中性条件,表现为负性情绪下个体更低的反应准确率、更高的虚报率以及显著的反应时延迟效应。对脑电成分的分析除发现显著的情绪效应外(负性情绪下的N2和P3波幅均大于中性条件,提示情绪诱发成功),还发现显著的情绪和性别交互效应,且这种交互影响贯穿于行为抑制的知觉加工、冲突监控和反应抑制等多个阶段。进一步分析发现,女性的N2和P3波幅均大于男性,且这种差异在负性情绪条件下最为显著。这可能与女性较之于男性更高的情绪识别能力和情绪加工优势有关,从而使其能快速觉察到偏离于任务要求的其他刺激冲突,并能迅速调动认知资源进行有效的行为抑制。本研究着眼于行为抑制的性别效应是否具备可靠信效度这一问题,通过对其加以验证和区分,得到了关于行为抑制性别效应的相关研究证据。研究结果表明行为抑制的性别效应具备真实有效性,女性的行为抑制能力优于男性,且负性情绪影响下该效应更为显著。女性对情绪性事件和小概率偏差刺激的高易感性可能对其高于男性的行为抑制能力具有促进作用。这对于我们深化理解行为抑制及其性别效应,以及性别、情绪和行为抑制的相互关系都有重要借鉴意义,同时也能进一步理解女性更高的情绪障碍发生率以及男性更高的冲动犯罪率现象,从而为抑郁症的诊疗及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一定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