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采用了F2代法和F1代法检测了河北邱县棉铃虫种群对转Bt棉的抗性等位基因频率变化,同时还用混毒饲料法测得Cry1Ac毒素对河北邱县等四地棉铃虫种群的毒力,并采用浸叶法监测转Bt基因棉田棉铃虫种群对甲维盐等六种杀虫剂的抗性变化,为转基因棉田的棉铃虫抗性治理提供依据。1、F2代法检测棉铃虫种群的抗性等位基因频率变化2010-2012年采用F2代法检测河北邱县棉铃虫种群对转Bt棉的抗性等位基因频率变化,结果显示所测基因频率值从2010年的0.0389(95%CI:0.0064~0.0714)、2011年的0.0372(95%CI:0.0036~0.0708)升高到2012年的0.0781(95%CI:0.0318-0.1244),已经远高于安全的初始抗性等位基因频率值0.005,需要尽快采取有效的抗性治理措施。2、Fl代法及毒饲料法监测田间棉铃虫的抗性2012年采用F1代法检测了河北省邱县棉铃虫田间种群对转Bt棉的抗性等位基因频率。结果表明,采集的124头田间雄虫中,检测出43头携带抗性基因,求得抗性等位基因频率为0.199(95%CI:0.124-0.274)。采用混毒饲料法测定河北邱县等四地转Bt棉田间棉铃虫对Cry1Ac的抗性。结果表明,河北邱县棉铃虫种群的抗性最高(RR为19.2倍),明显高于湖北荆州、湖北枣阳和安徽萧县三地种群的抗性(RR为4.9~9.3倍)3、转Bt棉田棉铃虫种群对6种杀虫剂的抗性监测为掌握转基因棉种植10多年后间棉铃虫的抗药性现状,2010-2012年本研究采用浸叶法监测了四省六地棉铃虫种群对三氟氯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辛硫磷、甲维盐、阿维菌素及多杀菌素的抗性,结果表明多地种群对三氟氯氰菊酯仍保持在高水平抗性(RR=41.8~107.8),对高效氯氰菊酯的抗性有所下降,为中等至高水平抗性(RR=10.4~82.6),对辛硫磷的抗性为敏感性下降至中等水平抗性(RR=4.8-23.7),其中安徽萧县2012年种群的抗性倍数最低为4.8倍,抗性倍数最高的为2011年河北邱县种群(23.7倍);对甲维盐、阿维菌素及多杀菌素三种抗生素类杀虫剂依旧保持敏感,抗性倍数在0.37-3.5倍之间,其LC50值因年份、种群不同而存在差异。因此当转Bt棉对棉铃虫的控制效果较差时,可选择甲维盐、阿维菌素或多杀菌素作为轮换药剂来防治田间棉铃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