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教育思想及其启示

来源 :安徽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m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私学作为一种新的办学形式,出现在社会生产力显著的进步、学术下移、士阶层崛起、百家争鸣、思想大解放的春秋战国时期。孔子首倡私学,墨子紧随其后大办私学,成为我国春秋战国时期伟大的教育家。 墨子学说包括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两大部分,在政治、经济、社会、宗教、文化、科学、军事等方面都有独特主张和一贯宗旨,内容博大精深。墨子的教育对象主要是“农与工肆之人”,其教育成果显著,墨家弟子之多可与孔门匹敌,一度为“世之显学”。他创立了“教育救世论”、“人性所染论”、“天志决定论”等一系列教育理论。墨学通过“上说下教”的方式而流传于世,在影响当时的诸侯列国的同时,也逐步得到诸子百家的承认。 墨子教育思想尤其深刻、精辟,教育内容丰富,在我国古代教育思想史中是不容忽视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教育作用。墨子把教育看成是“为义”的一桩大事。他把“有道者劝以教人”作为实现“饥者得食,寒者得衣,乱者得治”的三项根本措施之一,极力反对“隐慝良道而不相教诲”。二是教育目的。墨子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救世”。他希望通过教育培养“贤士”或“兼士”,使之成为“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人。三是教育原则和方法。墨子主张“强说人,不叩亦鸣”,在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言而有行,述而且作”、“以名举实,教学统一”、“因材施教,因人而育”及“学以致用”等一系列教育原则和方法。四是教育内容。墨子的教育内容分为“谈辩、说书、从事”三大类,既有以“兼爱”为核心的人格塑造教育,还注意对自然科学、军事知识、劳动技能以及以“天志”、“明鬼”为核心的宗教信仰教育。 墨子的教育思想与孔子相比有相同之处,但更多的是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首先,教育作用:与孔子相比,墨子注意到教人从事物质生产劳动的重要性以及重视人的主动精神,认为决定人的富贵贫贱不是命,而是“力”之强弱。其次,教育对象:孔子和墨子都重视教育的重要作用,但在人性论方面,墨子比孔子更彻底。第三,教育目的:孔子主张“学而优则仕”;墨子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兼士”或“贤士”。第四,教育内容:儒家偏向于人文教育,墨家则更侧重于科学教育;儒家敬天远鬼、不言祸福,墨家尊天明鬼、专言赏罚;儒家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却轻视技能的讲解与训练,墨家尤其注意培养学生的技能技巧。第五,教育方法:孔子重直觉思维和整体思维;墨子重逻辑思维和分析思维,他在中国逻辑史上首先提出“类”和“故”的概念。研究的目的在于应用。墨子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道德教育。墨子理想社会中最基本的道德原则是“兼爱”。在其兼爱思想中蕴含了深刻的尊敬人、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处的观点。我们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可以从强化“明礼诚信,团结友善”为核心的社会公德教育等方面着手借鉴墨子的兼爱思想,强化道德教育。 自然科学教育。后人称墨子为“科圣“,足以反映其在自然科学上的成就。对我们的启示:一是科学技术的发展,源于科学技术的实践。二是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政治进步,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运用和发展。三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要有好的环境和机制作保证。 维护和平教育。墨子主张“非攻”,反对并制止侵略战争。因为战争给被侵略国的人民造成无穷的灾难,但也给侵略国的人民增加负担。“非攻”的本质是让他人无忧无虑地生存,体现了一种对他人生命的深切爱护和终极关怀。墨子的“非攻”思想作为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文化基础,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职业教育。同墨子的技能教育相比,目前我国高职教育存在两种误区:一种是忽视应用能力的培养,追求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另一种是不注重专业知识和理论知识的教学,培养的人才成为“简单操作型”。我们应借鉴墨子重视技能教育的成功经验,高职教育在培养过程中,必须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职业经验和职业技能的获得。
其他文献
铸魂学社是在1932年6月即“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中国民族危机加深的社会背景下,各种社团组织迅速发展的情势下,由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为主体共同倡导和努力下成立的。由
清朝初年,郑氏集团割据台湾,与中央政权隔海对峙,给沿海社会稳定造成巨大威胁。清政府积极准备进取台湾、消灭郑氏。此间姚启圣任福建总督,在他的主持下,形成了利于统一的良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安史之乱后,河北三镇依靠稳固的合纵关系,以及与中原藩镇之间的制约平衡关系,实现了长期割据。唐末黄巢起义之后,河东、宣武二镇迅速崛起,形成强大的政治军事集团,并将河北三镇作为
本文对明清文人园林与明清文人审美进行了分析,剖析了中国文化的传承性对明清园林的内容形成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文章认为,对于中国传统的自然观的继承造就了明清文人园林“虽
潜邸出身官员作为南宋官员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游走于皇帝与皇储、皇子之间。他们先是因学识、品行出众等,获得时任君主、朝臣的认可,得以任职于皇储、皇子潜邸,并担任皇储、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