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对青藏高原两栖爬行动物种下遗传多样性的影响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ibo7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遗传多样性是评估一个物种是否受潜在威胁的标准,是当今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中关注的重点。影响物种遗传多样性大小的因素众多:从群体自身角度来看,群体遗传多样性大小与种群动态及分布范围有着紧密的联系。物种遗传多样性的维持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群体迁移、扩张收缩和世代遗传主要决定着遗传多样性现在的空间分布格局和未来发展命运。此外,气候环境变化作为一个重要的外界因素,主要通过作用于群体动态而对物种遗传多样性造成影响。气候条件决定着栖息地适合度的大小,物种在分布范围和种群大小上对气候变化做出响应,并最终形成种群遗传多样性格局。  青藏高原有着独特的气候和生态特征,是研究气候因子和物种多样性动态之间关系的理想区域。该区域气候系统有着超前性和敏感性的特征,且生态环境脆弱,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较大。青藏高原上的两栖爬行动物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区系,也面临着不同程度的多样性损失问题。所以有必要掌握整个区域内此类群的多样性格局及其变化趋势,作为青藏高原生态和物种保护的理论基础。  此次研究选取青藏高原面上不同区域广泛分布的12种两栖爬行动物为研究对象,通过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群体历史动态重建、物种分布模型及遗传多样性预估分析来推断区域内气候因子的变动对研究类群多样性变化趋势产生何种影响,及其遗传多样性受威胁程度。  所得结果显示,青藏高原两栖爬行动物遗传多样性分布格局表现为,单倍型多样性高的区域位于青藏高原南部的东南缘和东部的东北缘,而核苷酸多样性高的区域集中在羌塘高原和横断山脉地区。各物种种群历史动态表现出异步性,东北部的两种沙蜥和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地区分布的几个物种都发生了种群的收缩事件,而其他物种则经历了近期的种群扩张。经历冰期后扩张的两栖爬行动物在末次冰期的适合生境都位于高原边缘地带的河谷地区,说明历史上高原边缘的低海拔地区为它们提供了冰期的避难所。  同时,预测到未来气候变化下12种两栖爬行动物分布范围面积变化趋势存在区域差异性。青藏高原南部和中部的物种分布范围都会发生扩张,而东北部和东部物种的分布范围面积都会缩小或者变化幅度不明显。未来分布范围发生收缩的物种中,遗传多样性受气候变化威胁最大的是青藏高原东北部的两种沙蜥,该区域也是青藏高原上两栖爬行动物存在灭绝风险的重点区域。
其他文献
本文以中国不同年代主要的玉米品种为试验材料,深入研究了玉米品种更替过程中新老品种的生理生态特征和竞争力差异,分析了差异形成的原因并进行了理论探讨。   玉米新老品种
学位
土壤微生物在维持生态系统稳定和功能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其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特征是评价土壤质量的重要指标。土地利用方式或管理措施的改变,会显著影响土壤养分状况与土壤微生物
物种间的表型差异,一直是遗传学家和进化生物学家最感兴趣的问题之一。到目前为止,人们已经发现了许多的因素对物种间的表型差异产生影响。例如,大到整个基因组结构上的变化,
该文设计并完成了一个各向异性磁阻(AMR)固态磁场车辆探测器系统,有效地实现了利用AMR地磁探测原理对车辆的存在及运动方向的探测,并能在PC机上直观跟踪显示,为交通控制的现
该文采用了高温固相法和溶胶-凝胶法制备了纯相和掺杂(掺杂金属元素为:Li,A1,Co,Cr)的尖晶石型锂锰氧化物. 采用XRD对材料进行了结构表征,采用SEM对样品进行了电镜分析.测试
目的 建立了一种非衍生-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快速检测生活饮用水中的草铵膦、草甘膦及其代谢物氨甲基膦酸残留的方法.方法 以5 mmol/L的乙酸铵-氨水溶液(pH 12.0)和乙腈
目的 建立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鸡蛋中16种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和6种代谢产物残留的分析方法.方法 样品用乙腈分2次提取,提取液采用液液分配净化后再用氨基小柱净化,净化液
随着各种医学视频业务的日益增加,医学视频进行本地存储和实现网络传输的需求变得越来越迫切.较之普通视频,医学视频要求其分辨率更高,因此数据量更大,在进行本地存储和网络
目的 建立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八角中甲霜灵和抗蚜威残留量的分析方法.方法 利用乙腈/水混合溶剂提取,盐析后取上清液,通过QuEChERS方法净化,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
作者在北京市太阳能研究所和云南师大太阳能研究所参加了高效电池(19.79%)、刻槽埋栅电池(18.6%,薄膜太阳电池(14.8%)、多孔硅技术在太阳电池中应用(10.72%,12.66%)等应用研究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