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对党员大学生要加强党员先进性教育,使他们严格要求自己,提高党性修养,充分发挥他们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骨干带头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对新形式下高校加强党员大学生培养与教育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而主体性教育,能从根本上调动党员大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因此,对党员大学生的主体性教育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马克思指出:“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这实际上反映了马克思的主体性思想,他的主体性思想科学地彰显了人的主体地位、提升了人的主体价值、恢复了人的主体作用、实现了人作为主体的目的。这一主体性思想也充分体现在我们“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中。换言之,就是在我们的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此前提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能动性与创造性。
首先,对主体性与主体性教育进行概述,从哲学角度去理解主体性的实质,从西方哲学的经典论述以及马克思主义的主体性思想中进行相关的理论梳理,厘清主体性教育在中国共产党发展历程中的发展变化。挖掘主体性教育的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从大学生基层党建这一教育实践视域出发,充分认识主体性教育在党员大学生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系统分析党员大学生的教育、主体性以及主体性教育的内涵、作用和意义。
其次,对党员大学生现实存在的问题、可能出现的预期后果进行分析与研究,理清主体性教育理论与党员大学生主体性教育实践的内在联系。找到存在问题的症结。
最后,探求新时期党员大学生的主体性教育理论依据和实践方法,力图探寻党员大学生的主体性教育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