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年代文学中人文精神的内在理路及具体呈现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dlily_4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国文学中的人文精神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九十年代文学所处的历史语境,运用一种综合、辩证的思维方式对九十年代文学中人文精神的内在理路进行了深度的宏观考察,并从历史的和美学的观点出发对九十年代众多维度上的人文探索作了纵向的梳理和理性的剖析,为人文精神在二十一世纪文学中的表现形态提供一种参考。 论文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主要考察九十年代文学中人文精神的内在理路,即其与中国传统文学中的人文精神、二十世纪文学中的人文精神、西方文学中的人文精神的承传、超越与互补,而九十年代多元化的文化语境作为一种确定性力量也预告了文学流变中一种新的人文精神的到来。下编主要探讨九十年代文学中人文精神的具体呈现,从文本入手分析了欲望、诗性、日常三种叙事状态的人文关怀。它们的意义,就在于给文学提供了多种人文精神生成的可能性。 本文认为,二十一世纪文学中人文精神的建构可以在三个维度上发展:其一,在整体性视野中建构个体性。人文精神首先应该是个人对于生存意义的体验和思考,而中国传统文化过多地执著于社会群体本位,个体性是传统人文精神的盲点,所以这是当代文学中人文精神建构的重点所在。其二,在人文视野中建构历史理性。简单地以价值理性否定工具理性是不理智的,它将导致对现代文明的虚无主义态度;必须把工具理性置于价值理性的规范和制约之下,个体才可以从外在的功利追求进而返观自身的存在意义,自我也将由物的附庸而恢复其主体地位,这是对人的本体性的真正关注。其三,在终极性视野中建构现实性。终极关怀与现实关怀是相互统一的,终极目标是现实关怀的指向,现实关怀是终极关怀的基础。九十年代文学更多地关注人文精神的现实关怀方面,而真正的人文关怀更应该关注人的可能性领域,最终指向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其他文献
质量是企业生命,是企业产品转化为商品,实现企业生产经营目标的根本保证;企业信息化是企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高竞争能力的必然选择,对我国水泥行业而言,更是实现传统企业现代化改
本文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黄土湿陷的大变形理论描述与数值仿真分析》(NO.598780401),在广泛总结前人有关黄土湿陷变形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针对过去对黄土湿陷性的研究多侧重
论文针对大跨径桥梁施工控制的特点,分析了影响桥梁施工控制的结构设计参数,其中与时间有关的温度和砼徐变收缩设计参数为影响施工控制的不确定因素,它们与桥梁所处的地理位置、
教育技术是当代教育的制高点,是“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突破口,也是21世纪的教育改革和教育信息化的推进器。而教师拥有良好的教育技术素养是发挥教育技术推动作
随着经济的发展,对大厦智能化的要求越来越高,智能大厦监控系统的应用也越来越广,需要监控的对象越趋多样化,必须使用具有统一规范、可靠性高、组建灵活、扩展性好、维护简便、性
<正>对于化学教师而言,进行教学反思有助于教师建立科学的、现代的教学理念,并将自己新的理念自觉转化为教学行动,促进教师由经验型教师向学者型教师转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
会议
本文在调查湿陷性黄土地区气象资料的基础上,参照美国SHRP研究成果,对湿陷性黄土地区进行了以沥青路用性能为控制指标的气候分区,这将对本地区在使用沥青时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有效的软件项目管理是提高软件组织的软件过程能力需要,是提高软件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关键所在。传统的软件项目管理方法已逐渐难以适应我国软件产业最新发展的需要,同时更缺乏
戴季陶是著名的国民党理论家,在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他以其思想理论体系即戴季陶主义影响着国民党蒋介石政权,构成了蒋政权的思想基础,对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