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务侵占罪

来源 :西南政法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z25741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7年现行刑法第271条关于职务侵占罪的立法,弥补了我国原有刑事立法的空白,具有重大意义。但是关于职务侵占罪的犯罪主体、如何理解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共犯与身份的问题、以及司法实践中职务侵占罪与其他罪名的区别等方面,一直存在争议。因此,对职务侵占罪进行深入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本文主要从职务侵占罪的历史沿革、职务侵占罪的四个构成要件、职务侵占罪与近似犯罪的区别、职务侵占罪的刑事责任四个方面来研究职务侵占罪。  第一部分介绍职务侵占罪的历史沿革。首先介绍我国职务侵占罪的立法沿革。在我国古代立法中可见一些职务侵占的罪状描述。清末所颁布的《大清新刑律》,被认为是我国刑法中职务侵占罪的最初渊源。新中国成立后,经历了未规定职务侵占罪——1995年设立公司、企业人员侵占罪——1997年现行刑法确立职务侵占罪的演变过程。第二段介绍国外职务侵占类型犯罪的立法沿革。  第二部分主要从犯罪的四个构成要件对职务侵占罪的概念进行分析。笔者认为,职务侵占罪的概念是: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中除国家工作人员以外的人员,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骗取、窃取或者以其他手段占有本单位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在分析职务侵占罪概念的同时,笔者阐释了关于职务侵占罪的犯罪主体、如何理解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职务侵占罪的法益等争议问题的看法。  第三部分主要就职务侵占罪与近似犯罪进行了区分,并对职务侵占罪与其他罪名的竞合进行了探讨。在比较贪污罪与职务侵占罪时,加入了对特殊主体共同犯罪表现形式及定性争议的分析,提出应采“主犯决定说”。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分析职务侵占罪与盗窃罪的不同,指出盗窃罪与职务侵占罪的主要区别不在于行为方式,而在于行为人与被其非法占有的财务之间的关系,即行为人是否属于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人员、是否利用了职务上的便利非法占有财物、占有的财物是否是本单位的财物。通过“虚假身份作案”的案例,介绍诈骗罪与职务侵占罪的不同,提出“真实信托关系确立说”的观点。  第四部分主要介绍了职务侵占罪的刑事责任,提出除法定情节外,对于职务侵占罪量刑应考虑的其他因素。另笔者对职务侵占刑事责任的立法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其他文献
改革开放使社会各领域发生翻天覆地变化,婚姻家庭亦不例外,同样出现了一系列新问题、新情况。在此新形势下,2001年修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确立了离婚损害赔偿赔偿制
针对水培系统的特点,分析了水培营养液控制过程中的各种影响因素,利用多变量系统能处理变量之间强耦合作用以及预测控制对模型要求不高的特点,将多变量预测控制应用于水培营
本文结合某水库工程案例,介绍防渗墙施工设计参数及槽段的施工方法,详细分析塑性混凝土防渗墙的施工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