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股权质押作为一种融资方式,具有融资速度快、融资成本较低、限制条件少的优势,深受股东的喜爱,因此,资本市场上的质押数量和市值也得到显著上升。截至2019年6月,我国市场质押总股数达到6141.19亿股,股票的市场价值为47609.66亿元。同时,股权质押融资直接或间接地会抑制公司的创新投入水平。一方面,股权质押期间,公司的股价与股东的控制权直接挂钩,当公司股价大幅度下跌时,控股股东将面临着控制权转移风险。而创新本身具有风险性和周期长的特征,一旦研发中断或者失败,将会对公司业绩和股价造成不利影响,所以控股股东为了自身的控制权着想,很有可能会降低创新投入。另外一方面,股权质押期间,股东的收益权与公司控制权的互相分离,对股东的激励减弱,促使其将目光转向上市公司的资产,导致公司可利用资金减少,对创新投入产生挤出效应。本文基于股权质押的动机、经济后果、风险和创新投入影响因素的相关文献研究,依据委托代理理论、信号传递理论和信息不对称理论,提出研究假设;选取2014-2018年A股市场非金融行业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探究控股股东的股权质押行为,构建了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模型,分析传导机制以及其他变量产生的调节效应,验证股权质押对创新投入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1、股权质押导致公司创新投入水平下降;2、股权质押后,公司的风险承担能力下降,创新投入被削弱;股东的掏空和侵占动机增强,创新投入被挤出。3、控股股东和机构投资者持股及货币政策对公司创新投入具有调节作用:(1)控股股东持有公司份额越少,股权质押对创新投入的抑制效应明显;(2)机构投资者持股能够缓解股权质押对于创新投入的抑制作用;(3)货币政策不确定性越高,抑制效应越强。针对上述研究结论,本文提出相应的建议:政府部门作为政策的制定者,要尽量避免过快地调整货币政策,同时,要加强对投资者的教育培训工作;公司作为经济主体,应积极履行义务,增加股权质押相关信息的披露条款和完善公司内部的治理;对于中小股东和机构投资者来说,中小股东要积极行权,机构投资者要发挥信息独特优势,加大对股权质押行为的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