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哀牢山彝族的民居建筑与其社会组织结构的关系问题为研究对象。就目前传统民居建筑的研究来看,主要都是从物质环境、空间构成、构造和材料技术等角度切入的,而从社会组织角度对民居建筑进行考察的成果并不多见。本文将依据自己的田野调查资料,运用包括文化人类学在内的多学科方法,尝试研究社会组织形态与民居建筑形态的关系,探讨传统农村社会组织如村落、宗族和家庭的变迁与民居建筑变迁的相互影响方式和过程。波村彝族民居建筑是区域和民族文化的重要符号标识,其存在、发展和演变过程,与民族、区域、整体社会进程相呼应,既是区域和整体社会文化过程的结果,又以自己的方式积极地参与和贡献于这一过程。波村因多民族杂居和特殊地理条件使其民居建筑形式呈现多元化状态。分析波村彝族民居建筑的发展与社会组织的关系,本文将突出波村民居建筑与其村落、宗族和家庭组织之间的互动,力求从这一角度再现波村彝族地区民居建筑发展的历史脉络,并探寻民居建筑形态演化的特征。全文由四部分组成。绪论部分阐明论文的选题缘由,概念界定,研究现状以及研究方法等,着重理清村落社会组织与宗族组织、民居建筑的关系。正文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章本章以新中国解放为界点,在近七十年的时间段上对波村彝族的民居建筑类型进行研究。近几十年的发展,波村的民居建筑吸收了汉族和周围民族的建筑文化特点,并在当地气候条件下的影响下有了新的发展。文中阐述了波村的民居建筑形式经历的土木结构的草房、瓦房和砖石房三个主要的阶段。第二章本章以描述波村彝族民居建筑空间的构成要素为主,来分析波村民居建筑的整体空间结构和布局,建筑和村落都有不同的空间和功能。在这些民居的空间中人们不同的思想支配着人们不同的行为,从而影响建筑空间设计和构成。在传统的波村彝族社会中,人们的家庭生活已经模式化,民居的空间与人的行为,空间用途、空间单元之间的关系和空间位置也会表现出共同的和普遍的模式。第三章本章首先简要阐述引起民居建筑变迁的村落与宗族居住格局的变化,从宏观上探讨村落、宗族与民居建筑的关系。并提出文章的主要论点:民居建筑是一种村落的自然环境与宗族的社会文化共同作用下的产物,其民居建筑是其民族建筑文化的体现。然后按照由宏观到微观、由群体到单体渐进式脉络分析了波村彝族民居建筑形态与家庭结构的相互影响;村落民居内的家庭成员会随着家庭规模、代际数、婚姻状况的影响而不断分散与扩大。民居建筑作为家庭生活主要的物质载体,其变化是家庭变化的直接体现。而家庭结构变化、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随着家庭所处的生命周期的不同直接影响了民居建筑的空间适应性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