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运动员是指经过小学、初中九年义务教育的学生。首先,他们的身份是学生,其次才是拥有运动项目特长的竞技运动员。其特征为:接受连续性的文化教育,且能达到学校规定的学业上的基本要求,且兼具相当专业水平竞技能力的学生,训练和学习环境都是在学校教育环境下进行。学生运动员的教育培养,是体育人才特殊教育方式之一。在实践培养过程中,出现诸多问题,比如文化学习薄弱、学训矛盾突出,严重影响了学生运动员的全面发展,因此成为学者研究的热点,是学校体育面临的重要课题。2010年9月17日,国家体育总局和上海市人民政府联合共建成立中国乒乓球学院,落户于上海体育学院,至今为止是中国第一所以单个运动单项成立的普通高等教育学院。中国乒乒球学院少年班,自建院6年以来,先后培养一批文化和运动成绩双项优异的运动员,是体教结合的一次大胆尝试,是体育回归教育本真土壤的首个案例和典范。为了了解学生运动员对于当前教育服务的需求所在,并试图构建一个相对平衡合理的教育训练模式。本研究以中国乒乓球学院少年班运动员的培养模式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以及对比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分别调查了山东鲁能乒乓球学校、华东理工大学乒乓球队、曹燕华乒乓球学校、上海市乒乓球队,以教育学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基础,以围绕学生运动员施加干预的不同维度因素进行调查量表为参考,并以人物访谈和文献资料研究为基本素材,重点分析与探讨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训练的培养过程,对比诸多模式间的差异性,以期从中发现和挖掘出培养模式潜在的问题,进而提出较为合理的解决方案。研究结果如下:(1)中国乒乓球学院少年班训练的组织形式为半天训练,半天学习;训练时长为33小时;运动损伤出现比较普遍;训练内容安排过于偏重技战术的训练;参赛次数保持在6次,较合理,能够适应比赛。(2)中国乒乓球学院少年班文化教育形式为插班制;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设置全面;每周的学习时长为20个课时;日常的课堂上学习积极性表现一般,部分运动员学习积极性较差;课后补课和辅导经常性开展;对运动员的学习成绩规定严格,但执行效果较差。(3)中国乒乓球学院少年班模式依然存在学训矛盾;学训时间分配上相对合理,训练对文化课有一定的影响;运动员面对学训关系,认为两者同样重要,尽力去协调;文化教师,面对训练占用学习时间的情况,一部老师选择及时与运动员沟通进行补课,还有部分老师选择不处理。(4)中国乒乓球学院少年班运动员通过上体附小和同济大学第二初级中学进行学籍管理,享受到较好的教育资源支持;运动队医疗保障方面薄弱;中乒院运动员有双重身份,即是中乒院的球员,也可以代表生源地参赛,保证了运动员的出路;后勤保障条件较差;缺乏公开的沟通平台和沟通制度,家长、教练和文化老师的协同合作意识不够。建议如下:(1)运动训练方面,建议教练员充分考虑学生运动员的特点,注意训练的科学化,提高训练效率,尽力减少运动损伤;建议加强系统性科学化的专项体能的训练,聘请专业的体能训练师。(2)文化教育方面,建议文化教师积极调动运动员学习积极性,开展课后补课和辅导工作;对于运动员的学习成绩做出严格规定,并要建立完善的监督和考核制度,充分保证实际的执行效果。(3)学训关系方面,中乒院少年班学训矛盾依然突出,训练对文化课的学习有一定的影响,建议教练员适当调整训练时间,保证学习时间和精力;运动员应尽力兼顾两者;建议文化教师及时与运动员沟通进行补课,还要积极与教练员和管理者协调。(4)外部支持方面,建议学习单位给予学生运动员更多的关注和支持,针对运动损伤情况,建议学校配备专业的队医;建议学校为运动员配备宿舍和餐厅,完善生活保障。建议学院建立沟通制度和平台,保持家长、教练员和文化课老师的协同合作,使多方面力量参与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