轴—盘—叶片附加覆环转子耦合振动特性研究

来源 :厦门理工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sheng200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转子系统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近年来转子运转速度提升以及精度要求提高,各组件结构之间的耦合动态特性也成为影响旋转结构可靠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如何预估转子的耦合振动特性避免事故发生是影响涡轮发动机安全可靠性的关键。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对较低转速涡轮转子的耦合振动特性开展了研究工作:在考虑转子中轴扭转变形、叶片侧向弯曲变形、覆环弯扭变形的影响下,基于假设模态法将扭转轴-刚性盘-叶片附加覆环转子各子结构能量式离散化,应用拉格朗日定理推导带覆环转子的运动方程,利用MATLAB软件得到带覆环转子的固有频率和振型,定义了两种新的耦合振动模态:轴-叶片-覆环(SBR)模态、叶片-覆环(BR)模态。基于转子有限元模态分析理论基础,对刚性盘无覆环转子和叶片附加覆环转子建立其有限元模型,利用ANSYS Workbench软件分别对转子进行建模与模态分析,得到转子的固有频率和振型,轴仅考虑了其扭转变形。将有无覆环转子耦合振动模态进行对比,覆环会影响单个刚性盘转子的耦合振动,不仅改变了其耦合模态,同时改变了模态阶数。针对刚性单盘带覆环转子,经过对比假设模态法与数值模拟得到的固有频率和振型,二者结果所得振型趋势一致,且固有频率数值相差很小。而且,数值模拟中覆环分别采用实体(solid)和壳体(shell)单元,将其结果与假设模态法结果进行对比,实体覆环结果与假设模态法求解结果更加接近,更符合实际情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叶片数、覆环厚度对转子耦合振动的影响。以实验为研究手段,对柔性单盘六叶片转子进行模拟振动实验,实验系统总体主要由转子模拟实验平台和信号采集系统两部分组成。通过开展不同转速下的转子振动实验,得到其振动加速度和位移信号,采集并分析振动信号数据得到该转子的时域图、频谱图和轴心轨迹图,从而进一步分析转子在不同转速下的振动特性。通过本文所做研究,对轴-盘-叶片-覆环转子的耦合振动进行了分析,为进一步研究涡轮发动机转子动力学特性及故障诊断提供了参考,为涡轮发动机的设计和优化提供研究基础。
其他文献
过共析钢轨作为新型珠光体钢轨,其硬度和耐磨性能表现优异,适于铺设在小半径曲线。现阶段我国过共析钢轨处于试制研发阶段,对其组织力学性能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尚未有关其
海洋平台长期处于恶劣的海洋环境下,不可避免地出现损伤。为保证平台在服役期内的安全作业,减少结构损伤所造成的安全威胁和经济损失,对平台进行损伤识别具有重要的安全意义
金属间化合物NiAl因具有众多优点,使其最有希望成为下一代高温结构材料,但是金属间化合物NiAl却因室温断裂韧性差和高温强度低限制了实际应用。过去研究发现将复相强化与定向
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极大地加速了新型清洁能源及储能装置的发展。锂离子电池具有能量密度高、循环寿命长、环境友好等优点,被认为是各种清洁能源转换和储存的最佳方案之一。
研究目的探讨3.0T体素内不相干运动(IVIM)成像在直肠腺瘤与腺癌鉴别诊断及直肠腺癌T分期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收集山东大学附属千佛山医院2016年3月至2017年8月间,经手术病
随着生态文明意识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可再生能源逐渐兴起。源于负荷侧储能设备接入电网,供电可靠性和电能质量的严格要求使得分布式计算被越来越多地用于智能电网中。本文研究了智能电网中的社会福利问题和经济调度问题,主要工作如下:第一章介绍了智能电网的背景知识,并对目前该领域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与分析,引出了本文的主要工作。第二章介绍了本文所用到的主要研究工具与方法,包括代数图论和强化学习。第三章研究了
随着螺杆泵应用范围的不断拓宽,对螺杆泵重要组成部件加工精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螺杆作为螺杆泵的核心组成部分,其精度对主机性能起着决定性作用。但螺杆型面较为复杂,因此
近些年,夏热冬冷(HSCW)地区的住宅建筑能耗大幅增加,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由于人口的增长、城市化水平的加深及人们对室内热环境的要求提高;二是由于该地区冬季阴冷,夏季闷热,但过去一般不用采暖,建筑围护结构的热工设计在建筑节能问题上不够重视,围护结构热工性能较差;三是该区域内部气候差异较大,而现有的居住建筑节能规范对整个HSCW地区的围护结构热工做法规定是单一的,气候与围护结构的热工做
有一个五油槽滑动轴承,该滑动轴承在实际运转过程中出现失效,但是由于研究五油槽滑动轴承失效原因的条件有限,为了能够找到该滑动轴承失效的原因,同时也能够对该滑动轴承的工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和产品需求的多样化,促使各类产品的结构和功能越来越复杂,开发和设计产品的技术含量也越来越高,导致企业在产品设计成本、开发周期等方面面临巨大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