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苎麻(Boehmeria nivea)为荨麻科(Urticaceae)苎麻属(Boehmeria)多年生宿根性旱地草本植物,是我国重要的纤维作物和特色经济作物。一般情况下,苎麻麻蔸可以自我更新,能够宿根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苎麻(Boehmeria nivea)为荨麻科(Urticaceae)苎麻属(Boehmeria)多年生宿根性旱地草本植物,是我国重要的纤维作物和特色经济作物。一般情况下,苎麻麻蔸可以自我更新,能够宿根种植10-20年,但在正常栽培管理措施下,苎麻连续种植3-5年后发生烂蔸或者缺蔸的现象,造成苎麻产量和品质均下降,严重的甚至引起苎麻全株死亡。苎麻在多年的生长发育过程中经常会受到连作栽培的影响,研究表明,连作栽培极易产生化感自毒作用,而化感现象的发生可能是由于土壤内部化感物质的常年累加。本实验通过对湘苎7号和中苎1号败蔸抗性不同的两个苎麻品种根及根际土壤水浸提液对种子萌发影响的生物学实验及其有机化合物的分离鉴定,探讨了苎麻败蔸与化感作用之间的关系,为缓解苎麻败蔸现状提供了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室内生物测定法研究了不同浓度苎麻根及根际土壤水浸提液对模式植物拟南芥幼苗生长的化感效应。结果表明,苎麻根及根际土壤水浸液对模式植物拟南芥幼苗的下胚轴长及根长具有“低促高抑”的化感效应,在同一高浓度下,中苎1号根及根际土壤水浸液处理的拟南芥幼苗下胚轴长及根长较湘苎7号严重受到抑制。(2)运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苎麻根及根际土壤不同极性有机溶剂萃取液进行了物质成分分析,检测结果表明,两个品种苎麻根及根际土壤水浸液中既含有共同物质又具有差异性,其中两个品种共有物质2,4-二叔丁基苯酚、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棕榈酸甲酯、邻苯二甲酸二丁酯、硬脂酸甲酯的化感活性已被他人多次报道。(3)以带有DR5-GUS报告基因的拟南芥为材料,通过GUS染色,探究了不同浓度苎麻根及根际土壤水浸提液处理后拟南芥幼苗根尖及叶片生长素的分布水平变化情况。研究表明高浓度的苎麻根及根际土壤水浸提液均能够显著地抑制拟南芥幼苗生长素在根尖和叶片的表达。(4)应用实时定量PCR技术(QPCR)从基因角度探讨了不同浓度苎麻根及根际土壤水浸液处理后与拟南芥生长素合成、转运以及信号转导过程中相关基因YUCCA2、AUX1、PIN2、PIN6、TRI1、IAA3的相对表达水平。QPCR检测结果表明,高浓度的苎麻根及根际土壤水浸液处理后,拟南芥幼苗的AUX1、TRI1这2种基因的相对表达量较对照均显著上调,YUCCA2、PIN2、PIN6、IAA3这4种基因的相对表达量较对照均显著降低。综上所述,苎麻具有化感效应,其化感作用机制之一可能是其释放出的化感物质影响了植株生长素表达进而导致植株生长异常,连作障碍产生引起苎麻败蔸发生。
其他文献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人们可以通过移动网络在终端上完成许多事情,移动节点可以通过合作的方式完成某项任务。而移动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为优化节点之间的合作提供了可能
目前互联网的发展已经超越了诸多设计初衷,命名数据网络(Named Data Networking,NDN)作为信息中心网络(Information-Centric Networking,ICN)的一种实例,采取了基于内容名字
在过去几十年中,电荷粒子-表面相互作用被广泛研究,其研究有助于理解催化、气体敏化、吸附等物理过程。电子转移动力学信息在化学吸附和反应中起重要作用,这些信息可以利用原
推动农村环境有效治理是基层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农村治理效率和基层治理效能的关键。一方面,政府通过自上而下的制度安排植入乡村环境的内生治理格局,令农村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粘合度获得长足的改进,使农村环境治理呈现出新风貌;但另一方面,政策指导下的农村环境治理行为一定程度上偏离了预期要求,并直接造成了低效甚至无效治理的负面状态,农村环境治理实践总体上“收效甚微”。因此,如何摆脱农村环境低效甚至无效治理
中子输运理论可以很好地描述中子在介质中的运动及其对应的规律,该物理原理是嬗变激活,辐射损伤材料,辐射剂量等研究的基础。蒙特卡罗方法是一种基于概率分布和统计理论的数
为降低车内低频噪声,噪声主动控制(ANC)与振动主动控制(AVC)方法备受研究者关注,但是一味地降低噪声不能满足乘员的主观感受,声品质主动控制(ASQC)方法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新思路。车内噪声由空气噪声与结构振动引起的辐射噪声组成,现有ANC与AVC方法通常仅单独针对噪声或振动的控制,较少考虑振动控制对噪声控制的影响。因此,本文将ASQC方法与AVC方法相结合,开展车内声品质声—振混合主动控制方
目的膀胱癌是目前泌尿生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其五年生存率较高,但是极易复发。虽然通过规律的膀胱镜检查,反复膀胱灌注治疗以及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TURBT)可以有效控制癌细胞,预防膀胱癌复发,改善患者预后,但是会大大增加治疗费用并严重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给患者本人及家庭带来严重负担。目前的研究认为上皮—间充质转化(EMT)在肿瘤进展和预后方面扮演者重要角色,但是目前对于膀胱癌细胞EMT过程中的调
目的初步探索帕金森病的证候要素及分布、组合特点,为帕金森病辨证规范体系的建立提供依据。方法1由课题组负责单位统一制定《帕金森病中医证候观察表》,经统一培训后,由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河北省保定市第一中医院、河北省泊头市中医院协作进行病例收集,共纳入患者195例,属于临床流行病学的横断面调查。2利用Excel软件建立数据库,SPSS20.0进行数据统计。运用因子分析探索帕金森病的常见证候要素,结合
本文以生物炭为材料,设计4个处理(0、3000、3750、4500 kg/hm~2),采用随机区组试验,探讨生物炭对植烟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数量、微生物功能多样性以及烤烟生长发育等方面的
随着工业的快速发展,空气污染问题日益严重。雾霾主要指对人体造成严重危害的PM2.5颗粒,其粒径小于等于2.5μm,极易被人体吸入体内,且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研究表明,长期暴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