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历史进程之中。体制转轨使国有企业面临的经济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国有企业以国有银行为主渠道的间接融资体制出现了危机,表现为国有企业过高的资产负债率和国有商业银行巨额的不良资产。国有银企债务关系的恶化,加重了企业负担,加大了金融风险,削弱了国有银企的国际竞争力,严重制约了国有银行的商业化改革。国有银企债务问题已成为当前经济金融的矛盾焦点。 本文以我国国有银企债务关系为主题,对国有企业的高负债和国有银行不良资产的形成原因进行了论证,并在借鉴处理银企债务的国际经验的基础上,提出解决国有银企债务问题的对策、建议,从而达到理顺国有银企债务关系、降低金融风险的目的,为政府制订相关政策提供理论与政策依据。 论文共分六章: 第一章,导言。主要阐述了论文的选题背景、目的和意义,研究思路和方法以及可能创新之处。 第二章,国有银企债务关系的成因考察。本部分对国有企业过度负债的成因进行了论述,指出国有银行的问题基本上是缘起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有企业,国有银行的不良资产与国有企业的高负债二者高度正相关;理顺国有银企债务关系的要点就在于一是化解存量,二是遏制增量。国有银企债务关系的制度成因是:在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发生了变化之后,政府通过安排金融制度、控制金融,以国有银行的低效率来换取对国有企业所需资金的支持,使渐进改革得以顺利推进;而行政性分权又使地方政府强化了对国有银行的干预能力。国有商业银行过多的承担了改革的成本,远未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商业银行。 第三章,国内外理论研究及实证分析。以日本和东欧三国为例,对处理银企债务的方案进行描述,以便从中吸取经验。从国内的情况来看,国内研究、处理银企债务的理论和实践都有其局限性,必须寻找新的出路。 第四章,国有银企不良债务存量的化解。在国有银企不良债务存量与增量的关系上,增量的防范是核心。在存量的化解上,积极的财政政策应该发挥重要作用,并对增强财政能力的可行性进行了论证。 第五章,国有银企不良债务增量的防范。政府在国有银企债务的形成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因而必须规范政府行为。这就要对政府的角色重新定位,要求政府缩减国有银企规模,进行国有商业银行的产权制度创新。同时要发展资本市场,以便拓宽国有企业的融资渠道和改善管理,为国有商业银行塑造合格的借款人;办好政策性银行,实现商业金融与政策金融的分离。现阶段政府的政策选择空间有限,在此情况下,国有银企外部竞争力量的发展壮大对理顺国有银企债务关系具有决定意义。非国有经济的发展将使国有企业的进一步改革变得相对容易;非国有商业银行以及加入WTO,引进外资银行参与竟争将是对国有银行商业化运作的一种强行推进。而多元金融产权形式之间的竟争是实现我国金融制度变迁的要害所在。 第六章,理顺国有银企债务关系的配套措施。一是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二是相关法律法规的改革和改进。 论文的可能创新之处是: 1.通过对在加强金融控制与实现国有银行的商业化之间,政府并没有多少选择余地的实证分析,提出了要依靠国有银企外部竞争力量的发展壮大来推进国有银行商业化经营,从而消除国有银企不良债务产生的制度根源的观点,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和现实可行性c 2.在处理国有银企的不良债务的存量方面,在众多方案之中,主张运作积极的财政政策来加以解决,并对相关的税收政策提出建议,具有一定新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