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矢量为“离开”的动趋式为例,讨论动趋式与位移事件表达相关的一系列问题,把动趋式纳入到Talmy的五类框架事件理论下,研究趋向补语的语义演变。讨论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典型位移句与非典型位移句的区别及其事件结构差异;2)根据位移路径的特征对位移事件进行类型划分;3)不同类型的位移动词在位移事件中充当的事件成分;4)位移事件的取景方式;5)位移事件的体貌特征;6)趋向补语的语义演变与其表不同事件类型之间的关系;7)不同的事件类型对述语动词的选择限制机制等。 第一章是绪论。 第二章就汉语空间位移表达中存在争议较多的理论问题进行厘定,在对前人研究成果进行梳理的同时,总结出以下论点:1)用连续统的观点来解决汉语位移事件语言表达类型问题;2)变以往以语言整体为研究对象,把语言分成不同类型的研究思路为把位移事件的语言表达方式分成不同的构式类型,考察不同语言在位移事件表达上存在差异的研究思路;3)依照Talmy的研究成果构建出位移事件表达的事件结构,其内容包括位移事件、构件及构件参数、位移事件的取景与报道视角等;4)区分了位移事件的不同类型,包括位移事件与非位移事件、现实位移事件与虚拟位移事件,内动力位移事件与外动力位移事件、自主位移事件与非自主位移事件,目标到达型位移事件与非目标到达型位移事件、边界跨越位移事件与非边界跨越位移事件;5)根据位移动词在Talmy宏事件的框架结构中承担的位移角色的不同,将汉语的位移动词划分为路径动词、位移方式动词和位移原因动词三类,并建立起了位移方式动词、位移原因动词与主体位移事件和客体位移事件之间的对应关系。 第三章从“V出”位移句入手研究动趋式“V出”与位移事件的表达。借鉴原型范畴理论,结合Talmy的“核心图式”学说,对三大类、五小类“V出”位移句表达的位移事件,在句法、语义、信息传递及事件构型等方面表现出的细微差别进行较为详细的对比分析与认知解释,区分了典型位移句与非典型位移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指出,“出”既可以标引位移起点,也可以标引位移终点,还可以标引位移的经过点。 第四章讨论动趋式“V出”表达的事件类型及趋向补语“出”的语法意义。根据原型范畴理论确定了事件也是一种原型范畴,也具有层级结构,并从事件语义学和认知语义学两个不同视角对事件范畴连续统进行讨论,指出位移事件和实现事件位于事件连续统的两端,而变化事件则处于连续统的过渡地带。在此基础上梳理出趋向补语“出”的语义演变轨迹及其对述语动词的选择限制机制。 第五章根据Talmy的事件合成理论对动趋式“V起来”表达的事件类型进行归纳,总结出表达不同事件类型的“V起来”中“起来”的语法意义,并进一步梳理出趋向动词“起来”的语义演变轨迹:运用当代情貌理论对表达不同事件类型的动趋式“V起来”中述语动词“V”的情貌特征进行对比分析。 第六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现代汉语动趋式“V开”表达不同事件类型及趋向补语“开”的语义演变轨迹进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趋向补语“开”表“离开”矢量,其路径成分“开”只表路线,不表方向;2)对于“V开”表达的位移事件而言事件的报道者可以从起点取景和终点取景两个不同的角度进行报道;3)归纳出表达不同事件类型的“V开”中“开”的语法意义,并梳理出趋向动词“开”的语义演变轨迹;4)从自然性语义特征和情状类型两个方面探讨不同事件类型对述语动词的选择限制机制。 第七章以矢量为“离开”的动趋式“V出”、“V起来”、“V开”为对比研究的对象,讨论了三者表达位移事件时,在位移事件的类型及事件结构方面的差异;总结了趋向补语“出”、“起来”、“开”的语义演变轨迹的区别及其形成原因;对比了三个动趋式表达不同事件类型的差异,重点探讨了三者表变化事件与实现事件的具体区别。 第八章为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