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采用多层螺旋CT薄层扫描技术观察正常组与慢性鼻窦炎组鼻腔解剖变异的发生率,探讨鼻腔解剖异常与慢性鼻窦炎的相关性。
方法:选择内蒙古民族大学附属医院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行螺旋CT鼻窦薄层扫描的120例鼻窦冠状CT,并从中分出正常组(A组)60例,慢性鼻窦炎组(B组)60例(以上患者均无鼻腔鼻窦前期手术史及占位性病变)。统计A、B两组中严重的鼻中隔高位偏曲,钩突过度肥大和移位,中鼻甲气化过度形成的泡状鼻甲、中鼻甲反向弯曲多个解剖异常的发生率,并分析其与慢性鼻窦炎的相关性。应用Adobe8.0图像处理软件对鼻窦冠状位CT进行加工,通过SPSS17.0统计软件判断其统计学意义。中鼻甲气化为OMC最常见的解剖变异:观察发现中鼻甲球部和垂直部可分别发生气化,也可发生中鼻甲广泛气化,过度气化可引起中鼻道狭窄,妨碍中鼻道正常的粘液纤毛运动和通气;球部气化可阻塞半月裂孔和筛漏斗,引起上颌窦及前组筛窦炎症;中鼻甲根部过度气化可致中组筛窦和额窦引流不畅,如中鼻甲气房开口阻塞,还可在中鼻甲内形成粘液囊肿。
结果:鼻腔的解剖异常影响鼻腔鼻窦的通气引流,从而引起慢性鼻窦炎,鼻腔解剖异常与慢性鼻窦炎具有相关性。通过多层螺旋CT薄层扫描、Adobe8.0图像处理软件及SPSS17.0统计软件研究鼻腔的解剖变异,得出鼻中隔高位偏曲、钩突过度肥大和移位与慢性鼻窦炎之间相关性差异有显著性的结果,变异发生率分别为80.0%、53.3%,P<0.05;同时在研究中发现鼻窦炎组中,中鼻甲解剖变异如中鼻甲反向弯曲、泡状中鼻甲、直行中鼻甲的发生率分别为16.7%、28.3%、10.0%;正常组分别为3.3%、5.0%、1.7%,其值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认为它们是慢性鼻窦炎发生的高危因素。从而明确了鼻腔过度的解剖变异引起明显的病理改变则属解剖学异常这一概念。
结论:多排螺旋CT鼻窦冠状位扫描技术可以精确显示鼻腔的解剖结构异常。通过深入研究鼻腔解剖结构异常对鼻腔OMC区域粘膜的病理生理、免疫、细胞生物学等方面的影响作用,来进一步明确鼻腔解剖结构异常对慢性鼻窦炎所产生的影响,更有利于鼻窦炎的临床治疗及疗效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