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以及资本市场的发展,历史成本计量已经不能适应新经济业务的发展要求,现实经济生活中不断涌现的一些新的经济业务与新的经营活动,进一步加剧了历史成本会计体系的崩溃。金融工具,人力资源、无形资产、环境会计等特殊会计领域的出现,也使得历史成本计量不再能满足需求。因此,公允价值计量引入会计系统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会计界、有关政府和职业界十分重视与公允价值计量和报告有关的具体技术问题,尤其是现值计量问题,并已取得重要的研究成果。2007年1月1日起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已在上市公司中正式适用,其中一项重大突破是引入公允价值计量。由于公允价值是基于市场价格、动态的、反映资产或负债未来价值的计量模式,其应用必将引起上市公司业绩的剧烈波动。本文旨在分析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对我国上市公司业绩带来的影响。本文首先介绍了公允价值与企业业绩的相关理论;接着从投资性房地产、债务重组、金融工具三个方面详细阐述了公允价值在我国新会计准则体系下的运用;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公允价值对上市公司经营活动、业绩带来的影响;并对此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2006年度三一重工采用新会计准则编制报表,交易性金融资产增加40,943,142.88元,净利润增加155,467,806.13元,净利润变动率增加71%,公允价值的引入对净利润影响大。2、2006年度三一重工采用新会计准则编制报表,交易性金融资产增加40,943,142.88元,净资产增加178,914,265.01元,净资产收益率增加4.17%,公允价值的引入对净资产变动有一定的影响。3、在实际工作中,折现率计算的工作量很大,对于分期收款方式采用公允价值确认收入的会计准则缺乏操作性。由此,我们建议相关部门制定准则时,在保持国际趋同的前提下,更深入的考察国内企业的实际情况,增强准则的可操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