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文学翻译中的功能对等——Peter Pan两个中译本的比较研究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g82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儿童文学翻译是文学翻译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儿童文学的读者是儿童,而儿童在认知、心理、性格等方面与成人相差甚远,因此译者面临着双重挑战:既要保存原作的童趣和韵律,又要将之传递给目的语文化中的儿童读者。《彼得·潘》是一部以成长为主题的经典童话,在儿童文学中享有极高的声誉。从出版开始,这本书已经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中国,也有数种不同版本的译作。作品的语言通俗易懂、生动活泼、充满童趣,故事情节富有吸引力,给儿童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作为文化交流的桥梁,翻译的目的即是使目的语读者通过阅读译文理解和接受外国文学作品,得到与原文读者类似的感受。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强调读者反应是否对等,为翻译批评提供了一个新的标准。他认为,理想的翻译不应该仅仅拘泥于形式对等,而是找到与原文最自然且最贴近的对等语。换句话说,译文读者对译文的反应要与原文读者对原文的反应等值。与以往重视译文与原文的对照、单纯从语言转换的角度来研究的翻译理论不同,功能对等理论强调读者的主体作用,它指出翻译的目的是使译文接受者对译文信息的反应与原文接受者对原文信息的反应基本相同。  本文试图在功能对等理论的基础上,对《彼得·潘》的两个中文译本,从意义对等、形式对等、文化对等三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儿童文学翻译的原则。第一个译本是杨静远和顾耕于1991年完成的译本,也是迄今最受读者欢迎的版本。另一个译本是马爱农于2011年完成的译本。通过对两个译本的分析评价,探究功能对等理论在儿童文学翻译中的指导意义。本论文分为以下六章:  第一章引言,简要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问题以及论文结构。  第二章文献综述,介绍儿童文学的定义和特征、国内外对儿童文学翻译的研究以及对《彼得·潘》的研究。  第三章理论框架,论述功能对等理论的两种类型及其在儿童文学翻译的应用。  第四章概括介绍詹姆斯·巴里、《彼得·潘》的故事情节和《彼得·潘》的两个中译本。  第五章对比研究,运用功能对等理论,从意义、形式、文化等三方面分析《彼得·潘》的两个中文译本。  第六章结论,对全文进行回顾与总结。
其他文献
“豆腐新鲜卤汁肥,一瓯隽味趁朝晖.分明细嫩真同脑,食罢居然鼓腹旧”,这是北京著名艺术家卓然对豆腐脑的赞咏.豆腐脑是豆腐制作过程中的半成品,亦是著名的传统小吃.热豆浆经
期刊
传统译论把翻译看做是通过语码转换实现意义传递的一种手段,否认了动态推理在交际中的作用。Sperber和Wilson于1986年提出的关联理论将认知和语用研究相结合,认为人类交际都是
词汇学习被认为是英语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过去三十多年里,关于词汇学习方法和策略的研究有很多,这些研究对英语词汇学习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而元认知概念的提出为词汇学习提
夏末、秋初,玉米粒已灌浆饱满,玉米衣“青春靓丽”,此时的玉米便是青玉米,亦可称之为鲜玉米.或许,有人会问:“现在不是四季都可买到新鲜的玉米吗?”的确,随着交通运输业和冷
期刊
听力理解在日常交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听说读写四种基本语言技能之一。但是长时间以来,听力理解被认为是一个被动的听辨过程,由于生源质量、教师教学研究及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