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杆菌科细菌对氨基糖苷类及碳青霉烯类耐药机制的研究

来源 :上海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ceMil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肠杆菌科细菌为临床常见的条件致病菌,能引起脓毒症、菌血症、肺炎等感染性疾病。在抗菌药物应用日益频繁的今天,细菌的耐药性也日趋严重,给临床抗感染治疗带来了严峻挑战。尽管新的β-内酰胺类和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不断研发问世,在治疗革兰阴性菌引起的重症感染中,氨基糖苷类药物仍然占有重要的地位,如氨基糖苷类与β-内酰胺类联合应用往往用于治疗严重的细菌感染。但是,新的耐药机制导致的对氨基糖苷类与β-内酰胺类耐药,尤其是对碳青霉烯类耐药现象的出现,使抗感染治疗濒临无药可选的困境。本研究对这两类抗菌药物耐药的肠杆菌科细菌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其分子流行机制,并且把耐药基因与其遗传环境有机联系起来,全面、系统地研究其耐药性转移的机制及各耐药机制之间的相互联系。 一、瑞金医院临床分离肠杆菌科细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研究目的:2006年10月~2007年5月我院临床分离的肠杆菌科细菌临床感染现状、细菌分布特点及其耐药特征,以利于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控制医院感染爆发流行。方法:收集临床各科室分离的肠杆菌科细菌,记录临床信息,用纸片扩散法测定对15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应用WHONET5.3软件进行分析统计。结果:收集我院临床各类标本中分离到肠杆菌科细菌1055株,占革兰阴性菌的57.3%。其中占前三位的分别是大肠埃希菌(723株)、肺炎克雷伯菌(202株)和阴沟肠杆菌(60株)。肠杆菌科细菌在各送检病区中,门诊患者分离率最高,达42.9%,其次为内科病区和外科病区,分别占16.8%和16.2%。标本来源中,分离自中段尿的最高,占53.5%,其次为痰和血液,分别占16.9%、6.0%。对15种抗菌药物耐药性分析可见,前三种细菌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最高,均在80.0%以上。对第一、二代头孢菌素的耐药率均在35.0%之上。阴沟肠杆菌对第三代头孢菌素的耐药率较高,高于55.0%,对第四代头孢菌素头孢吡肟的耐药率则为21.7%。大肠埃希菌对头孢噻肟的耐药率为41.3%,对头孢他啶的耐药率则为11.5%,对头孢吡肟则为11.9%。肺炎克雷伯菌对第三代头孢菌素的耐药率在20.0%~28.0%之间,对头孢吡肟则为10.6%。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和变形杆菌产ESBLs的比例分别为49.1%、37.0%和2.0%。仅阴沟肠杆菌存在5株对亚胺培南的耐药菌株。结论:我院肠杆菌科细菌主要来源为门诊患者和内、外科病房,主要感染部位为泌尿系统和下呼吸道。肠杆菌科细菌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现象较为严重,治疗此类细菌感染宜参考细菌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的抗菌药物,并对其加强监测。 二、肠杆菌科细菌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的研究。研究目的:对我院分离的对氨基糖苷类耐药的肠杆菌科细菌进行了16S rRNA甲基化酶分型,分析其分子流行趋势,以了解质粒介导的16S rRNA甲基化酶所致高水平氨基糖苷类耐药性的形成和传播机制。方法:用纸片扩散法筛选庆大霉素和/或阿米卡星耐药的肠杆菌科细菌;PCR扩增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armA、mtA、rmtB、rmtC、rmtD,npmA;氨基糖苷修饰酶基因aac(3)-I、aac(3)-II、aac(6’)-Iad、aac(6’)-Ib、aac(6’)-II、ant(3)-I、ant(2")-I;β-内酰胺酶基因TEM、SHV、CTX-M-1、2、8、9、25、PER-1、VEB-1;质粒接合试验验证16S rRNA甲基化酶的转移性;PFGE法对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阳性菌株进行分型。结果:201株对庆大霉素和/或阿米卡星耐药肠杆菌科细菌中共检出38株16S rRNA甲基化酶阳性株,其中16株(4株大肠埃希菌、6株肺炎克雷伯菌、6株阴沟肠杆菌)为armA基因阳性株;22株(20株大肠埃希菌、2株肺炎克雷伯菌)为rmtB阳性株。在723株大肠埃希菌、202株肺炎克雷伯菌和60株阴沟肠杆菌中,armA的分离率分别为0.6%、3.0%和10%; rmtB在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中的分离率分别为2.8%和1.0%。38株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阳性株对氨基糖苷类呈现高水平耐药,MIC50和MIC90均>256 mg/L。36株对环丙沙星耐药,耐药率高达94.7%(36/38),5株阴沟肠杆菌对亚胺培南耐药。有30株可通过接合试验将耐药质粒转移至受体菌。blaCTX-M-14、blaTEM-1和blaSHV-12可连同armA或rmtB分别转移到11、20和7个接合子中。上述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和阴沟肠杆菌分别被PFGE分为4、21和1个型别。结论:我院肠杆菌科细菌16S rRNA甲基化酶以ArmA和RmtB为主要流行型别,且后者分离率较高,酶基因阳性株呈水平传播与克隆传播状态。该甲基化酶可导致氨基糖苷类高水平耐药,而且酶编码基因位于质粒上,具有转移性。β-内酰胺酶基因和氟喹诺酮耐药决定因子可随之一同转移。 三、阴沟肠杆菌对碳青霉烯类耐药机制的研究。研究目的:探讨我院分离的5株泛耐药阴沟肠杆菌对碳青霉烯类耐药的机制、基因环境及传播机制。方法:用E test法检测5株泛耐药阴沟肠杆菌对10种抗菌药物的MIC值;三相水解试验检测酶粗提物对碳青霉烯类的水解活性;质粒接合法验证碳青霉烯类耐药决定因子是否具有转移性;鸟枪克隆法克隆碳青霉烯类耐药决定因子,并对克隆片断进行测序;等电聚焦电泳法检测β-内酰胺酶;Southern杂交法对耐药决定因子进行定位;提取外膜蛋白,分析其在碳青霉烯类耐药中的作用。结果:5株阴沟肠杆菌对10种抗菌药物的MIC值均>32μg/ml;粗酶提取物均可水解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水解活性不被氯唑西林和EDTA抑制,但可被克拉维酸抑制;克隆的耐药决定因子为b/aKPC-2,酶编码基因上游为一转座酶基因,blaKPC-2基因两侧为复制靶位,其下游为ISKpn6的插入序列,该序列包括一个重复序列和tnpA转座子,酶编码基因位于54.2kb的一个非接合性大质粒上;等电聚焦电泳显示5株菌产pI5.4,6.7,8.2和8.4的条带分别与TEM-1、KPC-2、SHV-12和CTX-M-14相对应。结论:我院分离的泛耐药阴沟肠杆菌对碳青霉烯类耐药由产碳青霉烯酶KPC-2所介导。酶基因位于非接合性质粒上,与转座子相关。blaKPC-2与armA型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不存在相关性。临床应加强对这类泛耐药肠杆菌科细菌的监控,以防止其扩散造成更严重的医院感染。
其他文献
#
期刊
鲁玉5号(鲁原单8号)是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原子能农业应用研究所于1978年以原齐123自交系为母本,黄早4自交系为父本组配而成的单交种。1984年经山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随着新课程的推行、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一些传统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和教学经验面临严重的挑战.如何体现新课程标准理念、体现新课程理念下的学生观及课堂教学观,是我们每
期刊
作为蛇年开年首个轻工业外贸商品展销平台,华交会成为外界了解中国外贸行业的“风向标”。3月1日—5日,第23届中国华东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简称“华交会”)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
期刊
谁敢上课睡觉?    天秤座:困了就睡,管他白天还是黑夜!  射手座:晚上玩累了就利用上课时间补充睡眠。  双鱼座:何时何地都可以做梦,枯燥的讲说也可以成为美妙的催眠曲!    谁上课说话最多?    双子座:天生有张爱说的嘴,不让他说,那太难受了。  处女座:家事国事天下事,都是他的话题。  水瓶座:问题总是比别人多。    谁敢顶撞老师?    白羊座:是老师就了不起了吗!  狮子座:绝对不能
期刊
每个人的优点都不一样,自然你给不同人的感觉也是不一样!到底你是哪种好好女生呢?现在就让阿星姐来给你答案吧!  1. 今天阿星姐的心情特别好,你觉得是因为什么呢?   A. 路上巧遇偶像(到第2题)   B. 和同学约好放学去逛街(到第3题)  2. 阿星姐买了一份非常精美的礼物,你觉得她是送给谁的呢?   A. 送给爸爸的生日礼物(到第5题)   B. 送给老师的节日礼物(到第4题)  3. 下课
期刊
目的: 通过研究共刺激分子CD40,PD-L1,B7-H3及CD3分子、细胞因子IL-6在神经性皮炎皮损组织中的表达,结合皮损组织的病理形态改变,从而探讨神经性皮炎发生的免疫病理机制及其寻
江苏常熟市练塘乡王泛桥村的刘汉才是全市闻名的靠种植“鸭血糯”致富的种田能手。1983年,他看到邻近的渔业大队有60亩荒滩被废弃,感到很可惜,于是就同这个大队签订了承包开
110是公安机关向社会公布受理人民群众报警求助的全国统一的特种服务号码,在警务工作中承担着警情来源的重要作用.本文应用科技兴警的技术手段,融合前沿技术,设计构想智慧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