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师工作要求认知、工作资源认知与工作倦怠的关系研究

来源 :山西大学 | 被引量 : 19次 | 上传用户:boyzhx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工作倦怠是是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的一种极端反应,是伴随长期高水平的压力体验下而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教师工作倦怠体现为:情绪上的耗竭感,行为态度上的去人性化和职业成就感的降低。中学教师由于其工作的特殊性,是工作倦怠的高发人群。他们的“服务对象”是世界观、价值观正在形成的青少年,这一群体的心理发展状况有着极大的不稳定性;同时,随着世界多元文化的日渐融合及其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冲击,尤其是青少年这一群体中,个体差异越来越大,这些无疑都对为他们“传道授业”的中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升学的压力,培育祖国下一代人才的重大责任,使得中学教师从来就是一个高强度、高压力的职业。也正是因为中学教师所肩负的责任,使他们成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因此,中学教师的工作倦怠不容忽视,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中学教师的工作倦怠研究受到较多学者的关注,但是以往研究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缺乏使用工作倦怠的本土化测量工具所进行的研究;二是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不协调,有些研究思辨性强而缺乏实证支持,有些研究实证性强却缺乏理论依据。 本研究的研究目的:立足于工作要求—资源(JD—R)理论,将工作倦怠的影响因素分为两大类:工作资源认知和工作要求认知,编制《中学教师工作要求认知问卷》和《中学教师工作资源认知问卷》,调查中学教师的工作要求认知、工作资源认知状况,使用本土化测量工具《中学教师工作倦怠量表》调查中学教师工作倦怠状况,在此基础上,探讨中
其他文献
网络技术的成熟并不能自然地使网络学习达到满意,网络课程作为网络学习的主要途径之一,它的设计与开发不能单纯地注重网络技术优势的发挥。目前,有一些网络课程,只是单纯的课本搬
主观幸福感是对生活满意度和个体情绪状态的一种综合性评价,它是衡量个体生活质量的重要综合性心理指标。自尊是个人对自我价值和自我能力的情感体验,属于自我系统中的情感成分
上海与台湾两地均具有高度国际化的特色。在地理、社会及文化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下,两地人民格外重视英语课程的学习。由于海峡两岸政治文化的差异和课程改革步调的不同,当前两地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