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工作倦怠是是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的一种极端反应,是伴随长期高水平的压力体验下而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教师工作倦怠体现为:情绪上的耗竭感,行为态度上的去人性化和职业成就感的降低。中学教师由于其工作的特殊性,是工作倦怠的高发人群。他们的“服务对象”是世界观、价值观正在形成的青少年,这一群体的心理发展状况有着极大的不稳定性;同时,随着世界多元文化的日渐融合及其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冲击,尤其是青少年这一群体中,个体差异越来越大,这些无疑都对为他们“传道授业”的中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升学的压力,培育祖国下一代人才的重大责任,使得中学教师从来就是一个高强度、高压力的职业。也正是因为中学教师所肩负的责任,使他们成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因此,中学教师的工作倦怠不容忽视,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中学教师的工作倦怠研究受到较多学者的关注,但是以往研究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缺乏使用工作倦怠的本土化测量工具所进行的研究;二是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不协调,有些研究思辨性强而缺乏实证支持,有些研究实证性强却缺乏理论依据。 本研究的研究目的:立足于工作要求—资源(JD—R)理论,将工作倦怠的影响因素分为两大类:工作资源认知和工作要求认知,编制《中学教师工作要求认知问卷》和《中学教师工作资源认知问卷》,调查中学教师的工作要求认知、工作资源认知状况,使用本土化测量工具《中学教师工作倦怠量表》调查中学教师工作倦怠状况,在此基础上,探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