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椎旁阻滞、肋间神经阻滞和竖脊肌平面阻滞对胸腔镜手术病人术后镇痛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8-2019年择期行单侧胸腔镜肺部分切除术、年龄18-75岁、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I-II级的75位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即组1椎旁阻滞(PVB)组、组2肋间神经阻滞(ICNB)组、组3竖脊肌平面阻滞(ESPB)组,每组25例。麻醉诱导后,分别以0.375%罗哌卡因20 ml,在超声引导下组1于患侧T5-7平面行椎旁阻滞,组2于患侧T4-T9平面行肋间神经阻滞,组3于患侧T5水平行竖脊肌平面阻滞。手术结束后,所有患者接静脉自控镇痛泵进行持续镇痛。主要观察结果是术后24小时吗啡累计消耗量。次要结果包括术中瑞芬太尼和盐酸右美托咪定总用量、术后0、2、4、8、24、48h静息和咳嗽时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后其他观察点吗啡累计消耗量及术后48h内急救镇痛次数。结果最终对72名患者进行数据分析。术后24小时吗啡累计消耗量(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在三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VB组,10.5[9-15]mg;ICNB组,18[13.5-22.1]mg;ESPB组,22[15-25.1]mg;P=0.000)。进一步分析显示椎旁阻滞组vs肋间神经阻滞组(中位数差,-6;95%可信区间[CI],-9到-3;P=0.001)和椎旁阻滞组vs竖脊肌平面阻滞组(中位数差,-7.5;95%CI,-12到-4.5;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肋间神经阻滞组和竖脊肌平面阻滞组之间无显著差异(中位数差,-3;95%CI,-6到1.5;P=0.192)。三组患者术中瑞芬太尼和盐酸右美托咪定总用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术后各时点VAS评分中位数均小于4(足够的镇痛)。椎旁阻滞组较竖脊肌平面阻滞组在术后0、2、4、8小时有统计学意义上更低的VAS评分(P<0.0167),与肋间神经阻滞组比仅术后第8个小时VAS评分有统计学差异(P<0.0167)。肋间神经阻滞组和竖脊肌平面阻滞组术后VA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167)。另外,竖脊肌平面阻滞组在术后48小时需要更多的补救镇痛(PVB vs ICNB vs ESPB;13%vs 29%vs46%;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椎旁阻滞为胸腔镜手术提供了比肋间神经阻滞和竖脊肌平面阻滞更优的镇痛,而超声引导下肋间神经阻滞镇痛效果与竖脊肌平面阻滞镇痛效果无显著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