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由于土地具有多用途的特性,为人类提供了多种利用方式。农用地作为直接为人类提供食物来源的用地类型,伴随着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然而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农用地相对建设用地的产出效益越来越低,造成了建设用地不断占用农用地的现象。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情境下的耕地保护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的耕地保护政策偏重于数量上的保护,要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利用模式,必须走数量与质量并重的保护道路。因此,对农用地综合生产能力评价研究,为实现这一途径的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本文从农用地综合生产能力数学建模的空间范围入手,充分对农用地类型区的内涵进行研究和界定,并对四川省农用地类型区进行了划分。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农用地理论生产能力和农用地可实现生产能力的数学模型,并结合研究区内各县(市、区)统计资料对不同农用地类型区的实际产能进行了有效地测算,最终对四川省农用地综合生产能力做出了有效地评价。同时论文从不同类型区不同层次上的单产和总产进行了数量与空间上的分析,在对整个四川省农用地综合生产能力的研究基础上,探讨了农用地理论利用强度、可实现利用强度、理论利用潜力和可实现利用潜力的空间分布规律,为成果的应用奠定了基础。论文从总体上共分为两个部分。论文的第一部分重点研究农用地类型区划分及其综合生产能力评价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并在结合四川省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概况的基础上,提出了地貌学分区、耕作制度分区和农用地产能核算分区“三层控制”的思想对其进行类型区的划分。同时,构建出四川省农用地理论产能、可实现产能、实际产能的评价思路和体系,从而实现理论产能、可实现产能和实际产能在六个类型区内的数学模型的建立。第二部分重点阐述四川省农用地综合生产能力的评价结果,揭示不同类型区不同层次的生产能力以及利用强度和潜力,以及在不同农用地等别和县(市、区)数量上的空间变化规律。通过对四川省农用地三个不同层次的产能大小规律的研究,较好的验证了农用地综合生产能力体系中,“理论生产能力>可实现生产能力>实际生产能力”,这一客观规律,最后对本文研究中的不足和下一步的研究内容进行了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