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工业用地的控制是城乡“三生”用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所承载的是工业化进程中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第二产业,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中,因地域、城市规模、产业门类构成等差异,各城市的工业用地占比存在较大差异。我国现行《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中工业用地配置指标采用了“宜符合15%~30%”的单一比例幅度控制,实际实施中对应多样化的各地情况多以定性分析为主,存在针对性不足、主观性偏大等问题。本研究力求在系统的数据收集基础上,甄别其主要影响因子,提出细化管控模型,为科学引导工业用地的使用强度,为城市规划的编制提供普遍性技术支持,为城市规划的政府审批提供政策性依据。论文的核心部分可分为五大环节:我国城市工业用地占比的特征研究、我国城市工业用地占比的趋势研判、我国城市工业用地占比分类的影响因素研究、我国城市工业用地占比分类的取值范围研究和我国城市工业用地占比的标准优化。特征研究环节得出:我国当前城市工业用地占比的实态分布重心以及集聚区间的跨度都相对标准取值范围显著偏离;我国城市工业用地占比在地理空间上呈现出一定的分异现象,呈现东部、东北、中部和西部由高到低的梯度变化特征;工业用地占比偏高城市的分布与我国工业分布空间结构吻合度极高。趋势研判环节得出:2006-2015年,我国城市工业用地占比基本呈现稳步微降的变化态势,下降幅度在3%左右;不同类型的城市占比下降幅度不同,其中东北地区基本呈现稳定状态,东中西部地区下降趋势显著,工业、综合和商业城市下降幅度显著;排除掉中西方城市形态与用地统计的差异,我国工业用地占比较国际发达国家和地区(10%以下)偏高,存在一定合理性;参照国际二产GDP比重的变化状态,我国城市工业用地占比在未来十年将呈现稳步微降趋势。影响因素研究环节从城市的区位差异、城市发展的差异以及城市产业的差异三个维度选取13个影响因子,并利用灰色关联和高斯分布进行因子遴选,得出区域地位、经济地区和城市职能是城市工业用地占比分类的三个核心因子,且关联强度依次降低。取值范围研究环节利用高斯分布函数模型和迭代算法,得出城市工业用地占比85.3%高集聚分布区间,并结合占比实态分布,进行区间的优化,最终形成22类城市工业用地占比高集聚区间。标准优化环节基于我国十年的工业用地占比动态发展规律趋势,考虑产业转型对工业用地占比的影响,借鉴国际工业用地占比管控经验,最终确定15类城市工业用地占比控制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