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法挣脱的桎梏——凯特·肖邦《觉醒》的主题研究

来源 :北京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ndaoism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觉醒》是十九世纪末期美国作家凯特·肖邦的传世之作。小说自其诞生之日起便引起了新闻界和文学评论界的广泛争论,分歧不断,更因其对主人公性意识觉醒的描写以及对男权社会的冲击而遭封杀长达半个多世纪之久。然而,金子的光芒并非时间和空间可以掩盖。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到二十世纪中期,这部曾被众人束之高阁的一流佳作终于重现光芒,人们开始以一种不同往日的全新的眼光和视角来审视和欣赏这部作品,从中汲取营养,并试图剖析其中所体现的中心思想。自从《觉醒》被重新发现,人们从各个视角对其进行研究和解析,一开始,许多人将目光投向其所体现出的女性主义,让《觉醒》为女权运动服务,后来,人们开始将触角伸向这部作品的其他方面,从其蕴含的心理现实主义到其中的诸多象征性意象,都有专家学者做过详实细致的分析。但很少有人对这部作品中的经济关系进行分析,因此,本文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其中所体现的政治经济学主题进行挖掘。 小说主人公爱德娜与丈夫、恋人罗伯特、情人阿若宾之间的关系,从不同的侧面体现着经济上的利害关系;面对两种不同的人生道路——瑞兹的孤寂之路和阿黛尔的“温馨”牢笼,爱德娜何去何从,她的选择仍然摆脱不掉她身边的经济环境。最终,爱德娜意识到,在生产力水平的发展不能跟上她的思想意识的觉醒时,在男权思想占统治地位的社会要想摆脱妻子和母亲的角色,实现自我解放是不可能的。因此,她只有选择死亡。肖邦通过对爱德娜这一悲剧性人物的刻画,揭示了生产力的强大力量,女性要想实现自我价值,获得真正的自由和解放,必须首先解放生产力。唯有顺应经济规律,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奋斗,爱德娜所苦苦探寻和追求的世界才能变为现实。
其他文献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