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卫星测高和卫星重力数据监测里海水位变化

来源 :西南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rdar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是万物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备资源,湖泊水循环是全球水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全球水资源匮乏问题的逐渐暴露,有关于水循环平衡以及如何高效监测水资源变化研究愈发重要。传统的水文站监测手段由于测量站点有限、测站分布不均匀及资料获取不充分等缺点,愈发不能满足当今社会实时、全天候、高精度、高分辨率、可持续的水位监测要求。卫星测高技术以及GRACE(Gravity Recovery and Climate Experiment)卫星的出现和发展提供了两种崭新的全球水资源变化监测手段,可以满足当下水资源监测需要。里海是世界第一大内陆水体,同时兼具海洋和湖泊的特征,它包含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对于打造安全、可靠及多元化的中国新能源通道意义非凡,里海地区在中国的对外战略中占据重要地位,监测里海水位变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里海地区有多颗测高卫星覆盖,且流域面积远大于GRACE卫星空间分辨率(~300 km),能够被GRACE卫星探测到其质量迁移动态,联合卫星测高和卫星重力数据监测里海水位变化具有可行性。本文主要工作具体如下:利用2002~2020年的Jason-1/2/3三颗测高卫星星载传感器地球物理数据记录(Sensor Geophysical Data Record,SGDR)重构里海平均海面高模型以及长期水位变化时间序列。在进行波形重定之前,应用经验模态分解法(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EMD)、奇异谱分析法(Singular Spectrum Analysis,SSA)方法及EMD和SSA组合去噪方法去除测高波形数据噪声。本文首次将组合去噪方法用于测高波形去噪,结果表明,组合方法去噪效果优于EMD、SSA单独去噪效果。波形去噪处理后结合50%阈值波形重定算法对里海水位高进行距离改正,研究结果表明组合去噪方法结合50%阈值重定算法解算所得里海总海平面变化趋势与Hydroweb最为接近,分别为-7.40±0.34 cm/yr和-7.33±0.32 cm/yr,这说明使用组合去噪方法计算得到的里海水位变化序列和平均海面高模型优于其他几种方法。利用GRACE/GRACE-FO RL06 2002~2020年数据并基于附有约束正向建模方法(Forward Modeling,FM)反演里海陆地水储量变化,探测到里海陆地水储量在2002~2006年呈现上升趋势,变化速率为9.77±1.31 cm/yr;2006~2020年呈现下降趋势,变化速率为-8.98±0.34 cm/yr;总体呈现下降趋势,变化速率为-7.65±0.38 cm/yr。基于CSR MASCON数据进行里海边界外扩200 km并结合NOAH水文模型数据改正泄漏误差,解算得到的里海陆地水储量在2002~2006年呈现上升趋势,2006~2020年呈现下降趋势,总体呈现下降趋势,变化速率为-8.02±0.41 cm/yr。基于Argo数据产品资料估算了里海比容海平面变化,时间序列拟合结果表明比容海平面呈现上升趋势,上升速率为+0.45 mm/yr,对比GRACE和卫星测高结果显示“CSR MASCON(200 km)+温盐”解算的总海平面变化和Hydroweb最为接近,相关系数高达0.9854。详细分析了蒸发、降水、径流量对于里海水位的贡献,得出了贡献率:蒸发大于径流,径流大于降水的结论,其中蒸发贡献为-77.41 cm/yr,模拟径流贡献为+43.66 cm/yr,降水贡献为+27.82 cm/yr,里海总体呈现-5.93 cm/yr的下降趋势,与Hydroweb和EMD+SSA+50%阈值解算的总海平面-7.33±0.32 cm/yr和-7.40±0.34 cm/yr的下降趋势相当。将2002~2006年单独分析,蒸发对里海贡献约为-75.92 cm,径流对于里海水位贡献约为+49.31 cm,降水对于里海水位贡献约为+29.32 cm,估算所得里海水位变化约为+2.71cm/yr,里海水位在2002~2006年呈现增长趋势,与GRACE探测到的陆地水储量变化趋势一致,其增长主要原因是里海径流量变大。纵观里海2002~2020年长期时间序列,三个因素里面,蒸发量占据了里海水位变化的主体部分,里海蒸发量过大(入不敷出)是近年来里海水位下降的主要原因。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交通运输业的不断发展,多层次的铁路网已经基本形成,铁路隧道建设过程中,高地应力软岩隧道所面临的问题也愈加复杂,不仅威胁隧道施工安全,同时在后期运营过程中也存在一定隐患。因此,对高地应力软岩隧道支护方法的研究具有实际工程意义。(1)本文以康定2号隧道工程为依托,首先介绍了康定2号隧道的工程地质情况,并分析了隧道的应力、变形特征以及支护方案。康定2号隧道处于高地应力区域,地质构造情况复杂且岩性
海通水泥厂位于西藏自治区昌都市芒康县宗西乡海通沟,调查发现水泥厂右岸Ⅱ区DE段边坡上部出现多条宽大裂缝,坡体表层发生蠕滑变形,局部失稳滑塌。边坡的变形失稳将对海通沟水泥厂的生产运行产生极大安全隐患。因此,对芒康县海通沟水泥厂右岸边坡的失稳模式和变形规律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芒康县海通沟水泥厂右岸边坡为研究对象,结合研究区域的自然地理条件和工程地质条件,通过极限平衡法和有限元法分析了边坡的稳定性
目前铁路工程建设和运营期间轨道控制网(CPⅢ)外业测量工作任务繁重,而且最常用的CPⅢ控制网数据采集软件仍存在几个缺点:基于计算机或者掌上电脑开发,在野外进行测量工作时,设备携带过于不便,且价格较为昂贵;通讯方式为有线模式;不包括数据处理和平差功能;仅用于CPⅢ平面控制网测量。针对上述问题,本文考虑基于智能终端平台研制一款全新的CPⅢ数据采集与处理一体化软件(简称CPⅢDMAIS)。首先,本文按照
随着川藏铁路建设的有序推进,沿线的岩屑坡加固问题日益突出。岩屑坡属于冻土地貌,在寒冻风化的作用下,岩石不断的崩解与破碎,并不断堆积在边坡表面。其虽然在自然状态下能保持自身稳定,但在人工开挖、地震、冻融等作用下有着较大失稳风险。传统加固支护方案如挡土墙等,并不能有效的对其进行加固,甚至会出现“边挖边溜”的窘境,因此迫切需要提出合理的岩屑坡加固方案。本文分析了传统加固措施的缺陷,并结合岩屑坡自身特性,
涎流冰是川藏铁路沿线地区广泛发育的一种地质灾害,其形成受气温、地下水埋藏条件、地形地貌条件及人类活动的影响较为明显。研究其发育机理及控制因素对于工程中灾害防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在对野外涎流冰调查数据分析的基础上,统计了海拔、坡向、地下水位、地形起伏度、汇流面积、覆盖层厚度、含水层厚度等条件下涎流冰分布规律,通过Google卫星图像上野外涎流冰标点分布,分析了其在不同坡型下的分布特征。在对统计
川藏铁路建设对于改善沿线交通基础设施条件、促进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其全线长度大于30km的隧道有多座,某些隧道长度甚至超过40km,而目前我国尚无40km以上铁路隧道建设及其测量控制的经验。鉴于此,本文针对超长铁路隧道洞内平面控制测量中的一些关键技术问题进行了相应的实验研究及探讨,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分析了隧道洞内平面控制网测角误差的主要来源,设计了超长铁路隧道洞内平面控
为保证桥梁结构的正常运营和安全,对桥梁状态进行监测并及时采取有效维护措施是十分重要的。目前,应用于实际工程的桥梁健康监测系统积累了海量桥梁状态信息,但桥梁状态评估仍以人工检查数据为主,桥梁健康监测数据未得到充分利用。另外,现阶段大部分桥梁的维护工作主要依据现有的相关规范和标准。尽管规范和标准规定了每类桥梁的检测周期,但不同构件的重要性、环境条件、受力状态均不相同,且这些特性在桥梁生命周期内会发生变
瑞利波勘探法是工程物探中的重要方法,具有无损、快速、经济、有效等优势,利用其频散特性可以详细、客观地提供地层变化的地质资料。作为浅地层勘探的重要方法,瑞利面波法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方面不断取得突破,就瑞利面波的速度频散特性而言,理论上在层状介质中瑞利面波存在多模式现象,针对多模式频散特性的探索一直是瑞利面波研究领域中的焦点。除此之外,瑞利面波的多分量动力学特性—椭圆极化运动,也颇受研究者的关注。从解析
随着国家铁路网络的不断拓展与完善,铁路运营部门正面临着几何式增长的信息和数据,这其中就包含了铁路沿线的地质灾害资料和工程数据,这类数据不仅可以为所属线路的后期运营和发展提供决策支持,还能给全国类似地质环境下建设或运营的铁路提供建设参考。辛泰铁路(临淄至泰安)位于山东省鲁中南山区,为上世纪七十年代处修建的战备铁路线。由于线路等级较低,并受限于当时的施工技术水平,全线多处采用高挖深填的形式通过,沿线边
昌都地区作为西藏与四川交壤的桥头堡,是川藏铁路进藏的第一道天险。孜拉山交通廊道东起金沙江,西至多木曲,地处三江地热带,地质构造与地热条件极为复杂。据现场调查,研究区地热水出露较少,仅见于隧道出口端的夏日村。但据钻井资料显示,隧道存在地热异常区。因此,有必要对研究区隧道穿越段地温分布特征进行研究,为相关隧道建设热害防治提供参考。本文以昌都地区孜拉山交通廊道拟建隧道隧址区为研究区域,基于研究区地形地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