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偏头痛是目前临床上一种常见的特发性头痛,据统计,全球约有2.4亿偏头痛患者。有调查以1988年国际头痛协会(IHS)的诊断标准进行统计,结果显示受偏头痛影响的男性约占6%,女性约占17.6%,其中大多为工作能力最强时期的25-55岁成年人,且每年因该病造成的医疗费用等经济损失可高达130亿美元。该病在我国发病率亦较高,据统计,我国患病率约为985.2/10万,发病率约为79.7/10万。近年来,对偏头痛急性发作的治疗方面虽取得较大进展,但在该病的预防方面,仍未找到令人满意的药物。因此,对该病发病机制及临床预防治疗用药的进一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偏头痛属于中医学的“头风”、“头痛”、“脑风”、“首风”等疾病范畴,该病是一种反复发作的周期性疾病,缠绵难愈,西医的急性期治疗仅以对症止痛为主,随着对偏头痛发病机制的不断认识,中医药采用其辨证论治的特点治疗偏头痛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偏头痛患者反复发病、每次发病表现相对固定,符合伏邪发病特点。常因感外邪(风)而引动、或因情郁烦劳而发,内有伏邪(伏痰、瘀血)、痰瘀交阻,或久病久痛入络,而成痰瘀互阻之势;痰瘀伏内为发病之基础,外邪或内风相引为发作之因。头痛宁方是导师陈志刚教授在多年中医药干预偏头痛经验基础上,针对偏头痛外邪引动伏邪致病理论研制,由川芎30g,白芷10g,细辛3g,薄荷20g,青风藤15g,天麻12g,郁金10g,炒僵蚕12g组成,具有祛风止痛、活血通络之效。主要针对偏头痛风寒瘀阻型,驱外邪、治伏邪,在临床进行了多年应用,提示对偏头痛有一定的临床疗效。在此基础上,进行头痛宁方治疗偏头痛风寒瘀阻型的前瞻性临床研究。研究目的1.研究偏头痛的发病特点。2.探讨偏头痛伏邪病因病机理论。3.对头痛宁治疗偏头痛风寒瘀阻型的临床疗效进行初步观察。研究方法在前瞻性临床方案下,制定病例观察报告表,采用自身前后对照的方法,参照《国际头痛疾病分类》2004年第二版选择偏头痛患者,并参照《中药新药临床指导原则》中的偏头痛疗效评价标准,研究头痛宁对偏头痛风寒瘀阻型的有效性,并进行随访。共研究偏头痛风寒瘀阻型患者30例,给予头痛宁方每日一剂,疗程30天。使用EXCELL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15.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结果1.本次研究共观察30例病例,其中男性6例,女性24例,男女比例为1:6。年龄最小22岁,最大62岁,平均年龄39.60±11.26岁。体重指数偏低2例,占6.7%,体重指数正常18例,占60%,体重指数偏高10例,占33.3%。未婚5例,占16.7%,已婚24例,占80.0%,离异1例,占3.3%。病程最短1年,最长20年,平均病程7.00±5.193年,中轻度头痛13例,占43.3%,中度头痛14例,占46.7%,重度头痛3例,占10.0%2.对头痛评分疗效分析将治疗前后头痛评分进行比较,0天头痛发作次数评分均值3.73±1.46,30天均值2.33±1.06,P=0.001<0.05,具有统计学差异,30天头痛发作次数评分低于0天。0天头痛程度次数评分均值4.67±1.09,30天均值2.80±1.35,P=0.001<0.05,具有统计学差异,30天头痛程度评分低于0天。0天头痛持续时间评分均值3.13±1.25,30天均值2.13±0.90,P=0.001<0.05,具有统计学差异,30天头痛持续时间评分低于0天。0天伴随症状评分均值1.63±1.13,30天均值1.63±1.12,P=0.210>0.05,无统计学差异,30天头痛伴随症状评分与0天无明显变化。0天头痛积分均值13.17±3.20,30天均值8.53±3.23,P=0.001<0.05,具有统计学差异,30天头痛积分低于0天。30例患者中,临床治愈,2例,占6.67%;显效2例,占6.67%;有效22例,占73.33%;无效4例,占13.33%。总有效率为86.67%。提示头痛宁方对偏头痛风寒瘀阻型临床有效。3.对证候疗效分析将治疗前后证候积分比较,0天证候积分均值13.63±4.37,30天均值8.50±2.58,P=0.001<0.05,具有统计学差异,30天证候积分低于0天。其中头痛、头重、头晕、恶心呕吐、畏风、畏寒、眠差、舌象、脉象症状评分,治疗前后比较,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30天头痛上述症状评分低于0天;畏声、畏光、口唇紫暗、面色晦黯症状评分,治疗前后比较,P>0.05,无统计学差异,30天头痛上述症状评分与0天比较无明显变化。研究结论1.偏头痛发作有性别差异,女性较男性多发,好发于处于工作能力最强时期的成年人,一般病程较长,难治难愈,症状重,严重影响着人们的健康。2.头痛宁方能够改善偏头痛风寒瘀阻型头痛症状及证候,具有临床有效。3.从伏邪因病机认识偏头痛病,具有理论上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