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筑结构在遭遇罕遇地震时,很有可能会进入弹塑性状态,了解结构在大震作用下的动力响应,研究确定结构的薄弱层位置,对结构的安全保障至关重要。本文利用Midas/Gen有限元分析软件对8层和12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分别进行了静力弹塑性pushover分析和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并对两种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响应及抗震性能进行了分析和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首先,本文对静力弹塑性分析和动力弹塑性分析的基本理论、发展现状作了介绍,对静力弹塑性分析中侧向水平加载模式、常用方法,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中地震波的选取和调整、恢复力模型等作了论述。 其次,在静力弹塑性分析中采用了均匀分布和倒三角分布两种加载模式,分别作用于结构的X、Y方向,并用位移控制法进行模拟分析,得到了结构的基底剪力—顶点位移曲线、层位移、层间位移角以及塑性铰发展等数据,根据计算结果确定结构的薄弱部位,对结构的抗震性能进行评估,对不同加载模式下结构的地震反应作了分析和对比。 在动力弹塑性分析中,选用了两种地震波输入,调整后分别作用于结构 X、Y两个方向,采用直接积分法对结构的整个地震动响应过程进行了模拟分析,了解结构的内力和变形,确定了结构的薄弱层位置,评估了结构的抗震性能,分析和研究了不同地震波作用下结构的地震反应。 最后,对8层和12层框架结构在罕遇地震作用下pushover分析和时程分析的结果进行了对比和分析。分析表明,两种分析方法所得到的结构内力和变形的结果存在差异,且这一误差随着结构高度的增加逐渐增大;两种方法都可以用来研究结构在大震作用下可能会出现的薄弱部位,且两种分析结果基本相符。对于结构高度不是很高、形状规则的高层建筑结构,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能够较好地反映结构的抗震性能,判断结构薄弱层的位置,且运算简便,方法实用,因此适合于在实践工程中广泛地应用;但是在复杂情况下计算精确度更高的动力弹塑性分析仍然是重要的分析方法。整个论述为两种弹塑性方法在实践中更好地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