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虑光滑接触时弹性波透过微缝隙的传播

来源 :北京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jiawang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界面广泛存在于自然介质、人造材料及工程结构中。以往的研究多假定界面完好粘接,即位移和应力分量在界面上均保持连续,仅有材料性质的间断,但在实际中广泛存在另一类界面一可分离的接触界面,两弹性半空间中存在微缝隙就属于以上界面类型。微缝隙可以看作一种特殊的界面模型,当波较弱时,缝隙的表面就像自由面一样反射入射的波,从而完全阻隔波的传输;但当波足够强时,缝隙的两个表面就会相互接触或部分接触(区域是未知量),从而将波动从一侧传输到另一侧,这时的缝隙就像一个有着初始张开位移的接触界面。本文利用Fourier分析技术探讨了光滑接触时弹性波通过微缝隙的传播问题。考虑了缝隙宽度等因素对接触区大小、界面法向正应力分布、高频谐波幅值、界面上能量分配的影响,得到了以下一些有意义的结果: 1)接触区范围与缝隙宽度有着一一对应的关系,当缝隙宽度越小时,接触区范围越大。 2)随着缝隙宽度的增大,接触区界面法向正应力和分离区界面法向相对位移均增大,且界面法向正应力在分离区前缘连续,在分离区尾缘出现间断。 3)对于基频波,随着缝隙宽度的增大,透射波法向位移幅值减小,反射波位移幅值先减小后增大。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接触作用的影响,当缝隙宽度最小时,透射波位移幅值达到最大,而反射波位移幅值并不是最小值。 4)接触界面会产生高频谐波。对于二次谐波,反射、透射波位移幅值均随着缝隙宽度的增大先增大后减小。利用二次谐波幅值与缝隙宽度的关系可以为结构无损检测提供理论依据。 5)缝隙宽度对界面上能量的分配与传递有很大影响。随着缝隙宽度的增大,透射波能率减小,反射波能率增大。当缝隙宽度趋于零时透射波能率达到最大,约为入射波能率的35%. 6)入射波角度对界面相对位移和法向正应力影响较小。随着入射角的增大,分离区界面法向相对位移和接触区法向正应力均减小。垂直入射时分离区最小,界面法向相对位移和法向应力都达到最小值。
其他文献
强震作用下结构会进入弹塑性,从而消耗掉一部分地震能量,其底部剪力要明显小于弹性反应下的底部剪力。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没有区分结构材料和结构形式,对
学位
在结构材料的不均匀性,施工质量的易变性,作用荷载的随机性等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下,观测数据和结构模型均具有强烈的本质不确定性,从而导致结构物理参数识别问题成为不确定性问题
本文对大体积混凝土梁的受力性能,因分层浇筑产生相对粘结薄弱的结合面而改变的特性,进行了研究。利用钢筋混凝土有限元分析方法,通过建立单跨分离式ANSYS钢筋混凝土梁模型,
随着我国沿海区域经济的蓬勃发展及城市人口的迅速增长,临海城市陆地资源紧缺的问题日益凸显,利用海相淤泥吹填造陆成为解决我国沿海土地资源紧张的重要途径。由于海相淤泥具
风能作为一种清洁无污染的可再生能源,对我国乃至整个世界未来的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对资源丰富的海上风能的开发,更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目前,设计建造半潜式风机
论文以陕西省自然科学基础研究计划项目(2006E208)《高层组合结构体系抗震关键技术研究》为依托,对一种芯钢管连接的方钢管混凝土柱与钢筋混凝土梁框架中节点在低周反复荷载作
轻钢结构中,压型钢板在其自身平面内具有很大的抗剪能力。其参与结构整体受力,对主体结构有加强作用,大大提高了结构的空间整体性,这被称为压型钢板的蒙皮效应。目前在我国,
GPS技术具有速度快、全天候作业、自动化程度高、定位精度高等优点,因而在结构健康监测中迅速得到了推广。然而,其误差分析、数据处理等问题一直是困扰该技术在结构健康监测
在冬季寒冷或严寒地区,消火栓管道的“防冻保温”是建筑给排水设计中的一个核心问题。消火栓管道发生冻结,会造成管道阻塞或冻胀,破坏管道、阀门或消火栓,火灾发生时消火栓无法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