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并日益渗入到社会的各个层面,为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一些发达国家的理科教育出现了新的趋势,即改革理科课程,形成了现今广为熟知的“科学、技术、社会(STS)教育”。STS教育是近年来世界各国科学教育改革中形成的一种新的科学教育构想,它强调科学、技术和社会三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强调在认识和处置科学技术和社会关系中的价值取向,强调学生的参与以及科学内容的社会性、应用性和乡土性。但是,在传统的生物教学中,教师往往更偏重于书本知识的讲述,课堂教学仅仅停留在说教式阶段,完全忽略了学生能力的培养,而学生也习惯于被动的接受知识,缺乏必要的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因此,改革传统的教育模式,大力推进教育创新,全面实施STS教育成为当今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正因如此,我国的高中生物学新课程改革把有效实施STS教育、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核心目标。本文在探索高中生物教学中实施STS教育的教学效果,采用问卷调查、准实验及观察等方法研究了STS教学模式在生物教学实践中的渗透。研究表明,在生物教学中实施STS教育增强了学生对人类及社会问题的关注,极大的激发了学生了解科学技术和社会现实问题的兴趣;同时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创造力和生物科学素养起到了突出的作用。然而,将STS教育渗透到生物教学中还存在着试验范围局限,学生数量与师资力量、教师自身素质与先进教学模式之间的矛盾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