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吸收牙周缓释剂的实验研究

来源 :首都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y50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牙周病是世界范围内广泛存在的常见病、多发病,是与菌斑相关的慢性感染性疾病,清除或控制致病菌是治疗牙周病的基本。常规牙周治疗包括洁治、刮治、根面平整配合局部用药。而牙周局部用药的研究包含有效药物及缓释载体两方面,其中对载体的选择呈多样化趋势。就目前临床所用的牙周缓释制剂,其载体多能达到药物的缓慢长效作用,但大部分存在与组织相容性、可吸收性及对组织的修复作用不理想。我们的研究目的是在确定药物(二甲胺四环素)的基础上,选择一种对组织相容性好、可降解、可吸收,又能促进组织修复的载体材料(胶原蛋白)组成牙周缓释剂,研究内容如下: 1、观察实验药对牙周致病菌的体外抑菌效果,确定处方。 2、观察实验药在动物体内的吸收情况以及局部毒性反应,探讨其组织相容性、安全性。 3、观察实验药对金黄地鼠牙周炎实验动物模型的治疗作用,为在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材料方法:1、体外抑菌实验 方法:实验药(可吸收牙周缓释剂)、对照药(派丽奥软膏)各1g,经倍比稀释后,在CDC固体培养基上,应用杯碟法,对比药物对以下牙周5种主要致病菌的抑菌作用大小。 标准菌株:均为北京口腔医学院科研所微生物研究室冻干的国际标准菌株。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omonasgingivalis,P.g)ATCC33277,中间型普里沃氏菌(Prevotellaintermedia,P.i)ATCC25611,具核梭形杆菌(Fusobacteriumnucleatum,F.n)ATCC10953,伴放线放线杆菌(Actinobacillusactinmycetemcomitabs,A.a)ATCC24523,粘性放线菌(Actinomycesviscosus,A.v)ATCC19246。 2、植入试验及局部刺激性试验 2.1动物植入试验:将实验药、对照药植入实验用白兔的上唇左右两侧粘膜下,分别在14、28天处死动物,常规组织学观察。 2.2局部刺激试验:将实验药、对照药滴入动物左右眼内,观察兔眼部角膜、虹膜、结膜的反应。 3、动物的体内实验 建立牙周炎实验动物模型,以派丽奥软膏作对照,观察实验药对动物牙周炎的治疗效果。 方法:66只金黄地鼠随机分为4组。金黄地鼠牙颈部丝线结扎,同时配以高糖饮食,并接种牙周致病菌牙龈卟啉单胞菌(P381)、中间型普里沃氏菌、具核梭形杆菌,建立牙周炎实验动物模型。阴性对照组用常规饮食喂养,不结扎,不种菌;实验药组、对照药组的动物牙丝线结扎、种菌、配以高糖饮食喂养,结扎牙周局部分别涂抹实验药、对照药;阳性对照组的动物牙经丝线结扎、种菌并喂以高糖饮食,但不用药物和其他治疗。在第7周时处死。 结果: 1、在体外,实验药对牙周主要致病菌有抑制作用,对P.g、P.i、F.n的MIC为0.31μg/ml,A.a为0.61μg/ml,A.v为1.2μg/ml,与对照药比较,作用相近。 2、实验药对局部组织不产生红肿、变性、坏死;4周时,在动物体内,实验药组药物被降解吸收,对照药组见巨噬细胞胞浆内有嗜伊红物。 3、牙周炎组与阴性对照组、实验药组、对照药组相比,PLI、SBI、ABL值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病理切片显示炎症细胞浸润、上皮迁移、附着丧失、牙槽骨吸收明显;两组用药组之间比较,PLI、BI、ABL值均无差异(P>0.05),组织病理表现相似,上皮迁移,上皮下炎性细胞浸润,牙槽嵴顶骨吸收。 结论: ①实验药对牙周主要致病菌有较好抑制作用,认为处方可行。 ②实验药在动物体内无局部毒性,且可降解吸收性、组织相容性优于对照药。 ③金黄地鼠牙周炎实验动物模型是成功的,实验药对动物牙周炎的治疗有显著疗效,与对照药相比无显著差异。 根据配方配制的可吸收牙周缓释剂组织相容性好、可吸收、安全、有效,为临床实际应用提供了可行性依据。
其他文献
目的:通过临床对照试验,评价低强度激光在缓解固定正畸前弹性分牙时疼痛的疗效。方法:临床选择需要固定正畸前分牙的患者45例,男性22名,女性23名,平均年龄14.74岁,将患者口内分
近年来,组织工程技术迅速崛起并不断发展,为牙周重建提供了全新的方法和思路,不仅在牙周治疗中意义重大,还可能在完善种植体—骨界面之间的生物仿生研究中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牙齿相关干细胞及组织工程技术为采用新的生物性修复方法提供了可能。本课题组率先提出生物性牙根再生的新概念,并已在体外及小型动物体内获得重要进展。本研究利用与人类牙颌
目的:体外培养并鉴定SD大鼠牙囊细胞,构建pEGFP-N1/Igf1和pEGFP-N1/Bmp2两种真核表达载体,脂质体介导pEGFP-N1/Igf1和pEGFP-N1/Bmp2转染SD大鼠牙囊细胞,并检测两者对细胞增殖的早
目前,临床上对于后牙残冠残根的修复越来越受到重视,但往往由于牙根的折裂而导致修复的失败.该实验用解剖学测量的方法,来探讨单、双根管上颌前磨牙桩道预备时,为保证桩道末
目的: 具有梭形根管形态的残根,根管壁存在着不利于铸造桩核修复的纵向倒凹,临床上常需去除部分根管壁牙本质消除倒凹,降低了根管壁牙本质的厚度,增大了牙根断裂的可能性。本实
在铁路施工过程中,桥梁、隧道施工过程中的主要部分,而在桥梁施工过程中其高墩施工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高墩施工技术较为复杂,同时还需要各项工序的良好配合,从而使其质量得
实验目的:评价增加牙本质比色对铸瓷修复体临床精确比色的意义。方法:分别使用常规比色法和常规比色法联合牙本质比色法(联合比色法)为30例患者的患牙颈1/3中1/3切1/3进行比色。2
一.目的:   上颌窦底提升植骨同期或延期牙种植,最关键的问题是移植骨是否吸收,以及移植骨改建过程中与牙种植体的结合。随着上颌窦提升植骨牙种植在临床成功应用,上世纪90年
目的:通过对错牙合患者矫治前后的头颅侧位片行华西头测分析法测量分析后进行对比分析,了解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矫治效能;接诊过程中了解该技术临床处理流程,积累经验,为临床推广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