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的研究主要有两大部分内容: 一是元杂剧批评史的梳理,即元杂剧批评发展的简单脉络;一是分析元杂剧批评的特色,包括批评主体、批评观念和批评范式等。但这种划分是从几个并行角度展开的,所以重复之处在所难免。为避免过多的重复,本文主要论述元杂剧的批评主体和批评观念。 具体而言,本文的主要内容包括: 上编:元杂剧批评的脉络。 其发展经过了杂剧盛行期、传奇盛行期两个阶段: 杂剧盛行期:前期,元杂剧初兴,对这个新生事物的理论批评并不充足。元杂剧的批评诞生于“百艺”批评,未能作细致辨别;胡祗遹的批评和周德清《中原音韵》为此时代表。后期,元杂剧的表演趋缓,批评的概念和对象逐渐明晰。《录鬼簿》及其续编、《太和正音谱》、《青楼集》为代表。 传奇盛行期:明代中期阶段,批评呈现出过渡性。其批评者接续了上个时期的批评观念;批评对象中,元杂剧仍占据了主导位置,但诸如南北曲对比等话题被提了出来,开启下阶段批评之新气象;批评观念中,王氏心学的影响初露端倪,文学观念开始强化。明末清初阶段,受到传奇和社会思潮影响甚大,批评触及到元杂剧本体、戏剧本位等深层次问题,走向成熟;同时批评的文人化色彩加重。清代中期的批评,思想保守,官方思想浓重,元杂剧地位和价值的评价降低。批评缺少创建,多作整理前人的工作。批评趋向学术化,剧目的考证和整理以及剧情、题材的考索达到很高水平。这些都预示着批评进入尾声。 中编:批评的主体。 文人是批评中最为成熟的主体,文学观念是其主要的出发点。杂剧盛行期的前期以北方文人为主,批评重在实践而多市侩风气;后期以南方文人为主,批评更为单纯,理论色彩凸现,多中华正统之风。文人注重对元杂剧作品、演员及其艺术、作家、源流的全方位解读,不脱离舞台现实且多开创之功。传奇盛行期的文人地位提高,传统素养加深,南方文人成为其主体。杂剧之“体”的文学认证显示了此时文人批评的实际功绩。 统治层的批评可分作政治性批评和个人性批评,前者旨在维护政治稳定,体现于政策命令、政府管理行为等;而后者多出于个人真正的喜好,体现于个人观演、交游演员等方面。大众的批评观念极具世俗气和宗教气息,以欢娱、享乐为主;他们不顾及戏剧的体制,其杂剧的观念较为淡薄。 下编:批评的观念。 首先是戏剧观念的批评。杂剧盛行期的戏剧观念经历了从“戏”向“剧”的演变,在“百艺”中萌芽并逐渐成熟而从中脱离出来,“元杂剧”的概念被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