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目的缪刺首出于《黄帝内经》,《黄帝内经?素问》中的“缪刺论”一篇是专门论述缪刺的文献。后世医家大多沿袭其理论,少有阐发,现今关于缪刺研究文献数量不多,而且研究方法不甚规范,针灸教材中少有提及,懂得缪刺的道理并能够真正应用于临床的医生更是少之又少,本篇文章就是想通过搜集、整理20年内的关于缪刺的文献,从作为一种针刺方法的各个角度对缪刺进行综合的论述,并结合自己的临床心得,提出假说,以期对缪刺有一个全面、正确的认识,提出现阶段关于缪刺的研究存在的问题和应该解决的侧重点,来推动缪刺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和临床应用。2、方法利用文献学和目录学的方法,通过图书馆,互联网数据库(CNKI),查找、收集缪刺相关文献,借助方法论和认识论,对相关资料进行对照、筛选,并对筛选出的资料和内容进行评价,结合古代文献分析,研究,从而深入、全面认识缪刺相关理论。3、结果整理了20年来关于缪刺的文献资料,探讨了缪刺与巨刺的异同,及缪刺的文字考证、概念、病因、病位、诊断依据、针刺方法、疗效以及临床应用研究情况,分析了交叉针法的意义,缪刺的中医理论基础,并提出生物电信息传导的假说,和现阶段关于缪刺临床和实验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便下阶段进行缪刺的更深入的研究。4、结论文字方面,古今医家各持己见,解释不尽相同,但大多认为,“缪”有交错,交叉的含义,而“巨”也有交互,相应的意思,这样,二者在基本字义方面无大差别。从概念、病因、病位、诊断依据、针刺方法方面二者有异有同:缪刺是邪气客于络脉,络脉闭塞不通,邪气不得入于经脉,循大络流注四肢而产生的“奇病”,而巨刺是邪气直接客于经脉,一侧邪气偏盛而影响到对侧所致之病。缪刺治疗要刺络,巨刺要刺经,由于经为气血运行的主干,而络为小支,经深而络浅,所以刺络要轻刺,浅刺,刺经要深刺,重刺。从症情上来看,缪刺是身形有病痛,但是邪客于络,未传入经脉,所以脉象上没有病变表现,病情相对巨刺轻浅,而巨刺是身体一侧有病痛,对侧的脉象已经呈现病变表现,病情相对较重。两者的共同之处在于:都是“左取右,右取左”。都是属于针刺病变对侧的交叉针刺法,且根据《素问·调经论》曰:“身形有痛,九候莫病,则缪刺之;痛在于左而右脉病者,巨刺之。”能够看出,两种刺法都对痛症有效。以王冰为首的许多医家都认为,《素问?缪刺论》中所选取的缪刺之处为四肢末端的井穴,也有人认为是四肢末端或靠近末端的腧穴,这包括井穴,却不单单是井穴,大多数医家认为,于四肢末端的络脉放血是令治疗全面,增强疗效的一种方法。临床研究方面,我列举近年来有价值的临床研究文献,证明缪刺之于痛症、面瘫等疾病疗效肯定,优于常规针法,实验研究方面,相关文献数量少,方向不统一,但是研究结果证实,缪刺对机体产生的影响是肯定的。很多人认为临床上经病、络病不好区别,不好设立具体标准来衡量一种疾病的浅深,刺经与刺络又很难严格区分,于是现代医家有些主张将缪刺、巨刺相统一,即交叉取穴法。一些医家还提出“同经相应取穴法”,“交叉对应法”等概念,把左右交叉针刺延展开来,包括上下,腹背,前后等交叉针刺方法,从理论上讲,都是本于中医学整体观念的,从概念的统一和临床的应用来看,这些取穴法可以单独或联合应用,都叫做“交叉刺法”为好。中医的整体观是缪刺、巨刺的理论基础,经络本身就是一个整体,它以其自身复杂的网状连接结构保证人体的气血阴阳平衡。缪刺、巨刺就是通过交叉针刺,调整人体气血的偏盛偏衰,恢复人体原有的平衡态,“以平为期”。我在临床中体会到,针刺一侧肢体,会使同侧其他针刺穴位及对侧针刺穴位或对侧部分肢体针感加强,由此联想到古人治中风的双侧取穴是为加强协同,平调阴阳,并探讨了单侧、双侧取穴的适应证型。根据人体携带生物电信息提出假说,认为缪刺会使人体生物电信息平衡分布,推而广之,通过持针候气,会使医患两者生物电信息整合并重新平衡分布,由此解释针刺病气传身之说,并提出趋利避害之建议。最后总结近二十年来关于缪刺临床和实验研究的进展及几点不足,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和重点进行展望,希望下一步对缪刺会有更加深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