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运用代谢组学的研究方法对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与正常人群的唾液样本进行检测,确定两组间的唾液样本代谢生物标志物是否存在明显的差异;运用和代谢组学相符合的分析方法对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与正常人群的唾液样本所存在的差异代谢标志物组的差异进行进一步的分析,找出并确定两组间的差异代谢标志物,并对其相关代谢通路做初步的探讨。方法:按照唾液收集法采集2016年12月至2017年6月间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和口腔黏膜科就医的患者和口腔黏膜正常的志愿者,唾液采集者全部排除全身系统性疾病及其他口腔粘膜疾病,近半年之内未曾服用任何激素类药物和免疫抑制剂类药物。将收集的46例唾液样本分为两组,其中26例为临床表现典型并经病理学诊断为口腔鳞状细胞癌的患者,20例为健康人群。采用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GC-TOF-MS)的研究方法对采集到的唾液样本按照随机的顺序上机进行检测。使用SIMCA软件(V14.1,MKS Data Analytics Solutions,Umea,Sweden)对数据进行多元变量模式识别分析,运用主成成分分析(PCA)法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法对实验数据结果进行自动建模分析。通过检索LECO-Fiehn Rtx5数据库对所寻找到的代谢标志物进行质谱匹配及保留时间指数匹配,最后确定代谢标志物。通过对差异代谢标志物所在的代谢通路进行综合分析(包括富集分析和拓扑分析)后,对通路进行进一步的筛选,找到了与代谢差异相关性最高的关键通路。分别对每一组进行对比,对差异代谢物的定量值计算运用欧式距离矩阵(Euclidean distance matrix),以完全连锁的方法对所有差异代谢物进行层次聚类,制得热力图,以此展示代谢物相对应的表达量。结果:用GC-TOF-MS法检测出OSCC患者组和健康对照组的唾液代谢轮廓存在着明显的差异(P<0.05),经LECO-Fiehn Rtx5数据库检索鉴定最终得到了6个差异代谢标志物,它们分别是:尿酸、核糖、酪氨酸、植物鞘氨醇、二氢神经鞘氨醇和对羟基乳酸;通过对它们进行层次聚类比较OSCC患者组和健康对照组后,发现酪氨酸在OSCC患者体内的浓度较高,其对应代谢趋势上调;其余代谢物的浓度在OSCC患者体内相对较低,对应代谢趋势均下调。进一步探究其相关代谢通路发现OSCC患者体内氨基酸代谢失调、能量代谢杂乱和脂类代谢失衡的现象,另外其结果还展示出三羧酸循环异常。结论: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联用仪技术可以对唾液样本进行代谢组学检测,并且检测出OSCC患者和健康对照组两组间唾液样本的代谢物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找出了6种差异代谢标志物;对检测出的6种差异代谢标志物进行定性分析,两组间的唾液样本的差异代谢物可能存在着相关联的代谢通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