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比较中度重症急性胰腺(Moderate 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MSAP)和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差异,探讨新的急性胰腺炎分类标准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99例诊断为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按2012年新亚特兰大分类标准,将其分为MSAP组(52例)和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组(47例),记录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情况,各种病情严重程度评分,局部并发症及器官衰竭发生率,临床治疗及预后差异。 结果:SAP组患者平均年龄(48.70±17.00岁)高于MSAP组(44.90±13.20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的性别、病因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0.05)。SAP组患者入院时的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Ⅱ评分(Acute physiologyand chronic heath evaluationⅡ,APACHEⅡ)、Ranson评分、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床边指数评分(Bedside index for 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BISAP)、改良的CT严重指数评分(Modified CT severity index,MCTSI)、日本胰腺炎严重程度评分(Japanesesevere score,JSS)及改良Marshall评分分别为(13.21±5.55)、(3.72±1.19)、(2.57±0.88)、(6.34±1.78)、(4.83±1.70)、(4.09±2.26),MSAP组相应评分分别为(6.83±3.66)、(2.12±1.00)、(1.06±0.78)、(4.92±1.22)、(2.02±1.32)、(1.54±1.21)。其中,SAP组APACHEⅡ评分、JSS评分及改良Marshall评分相较于MSAP组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0.05),但两组的MCTSI评分、Ranson评分、BISAP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0.05)。SAP组患者局部并发症的发生以急性坏死物积聚最为常见,共30例(63.8%),MSAP组患者局部并发症以急性胰周液体积聚最为常见,共36例(69.2%),差异分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AP组患者较MSAP组患者,器官功能衰竭发生率明显增高,分别为47例(100%),27例(51.9%)。其中单个器官功能衰竭的发生,均以呼吸衰竭最为常见,分别为23例(48.9%)、22例(42.3%)。SAP组患者的住院总时间,住院总费用,入住ICU例数,需要血液净化、机械通气、外科手术的例数均显著高于MSAP组,病情明显较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需要肠内营养支持及介入干预治疗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0.05)。SAP组患者的院内病死率为40.4%(19/47),明显高于MSAP组0%(0/52)。 结论:有持续性器官功能衰竭(>48小时)的SAP组患者,其医疗资源消耗,入住ICU率,血液净化、机械通气、外科手术需要率,病情严重程度评分,及病死率明显高于仅出现局部并发症和(或)一过性器官功能衰竭(<48小时)的MSAP组患者,预后更差。表明,新分类标准能更好的反应病情的严重程度,判断预后,在临床上推广新分类标准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