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着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掀起的“汉语热”,特别是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经济带建设之后,越来越多的对外汉语教师选择走出国门,到国外高校或者孔子学院从事汉语教学工作。在国外从事汉语教学时,来自中国的对外汉语教师同国外的汉语学习者之间会发生各种类型的课堂冲突。课堂冲突的发生不仅妨碍了汉语课堂教学,而且降低了课堂教学质量。本篇论文所关注的核心问题就是:发生课堂冲突的原因究竟是什么?身处异域文化环境的对外汉语教师应该采取什么办法来应对这些课堂冲突,并且如何有效减少此类冲突?笔者利用在阿塞拜疆巴库国立大学孔子学院工作的机会,长期参与式的观察阿塞拜疆巴库国立大学孔子学院的汉语课堂,也切身经历了发生在巴库国立大学孔子学院里的众多课堂冲突,为本篇论文的撰写积累了大量的一手素材。在本篇论文中,笔者运用比较研究法,尝试比较中国和阿塞拜疆两国不同的文化环境,从中找出课堂冲突发生的深层次原因。本篇论文还运用文献法对已有相关研究进行了文献梳理,并从中挖掘有助于本篇论文撰写的理论。本篇论文是基于阿塞拜疆巴库国立大学孔子学院汉语课堂的个案研究。由中国和阿塞拜疆两国文化差异而导致的课堂冲突为案例,借助荷兰学者吉尔特·霍夫斯泰德的五个文化维度来剖析导致阿塞拜疆巴大孔院汉语课堂冲突的文化根源。本研究认为:两国教师对学生个人利益及个体差异的关注程度取决于中阿两国文化在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维度上的差异;两国的师生关系、课堂的管理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取决于两国在权力距离维度上的差异;两国的教师在课堂中的教学管理方式和教师在课堂上对课堂的控制力度、学生对课堂周围学习环境以及学习任务的喜好等方面的差异取决于两国在不确定性规避维度上的差异;两国教师对理想学生预期的差异取决于两国在男女性气质维度上的差异;两国教育的终极目标差异取决于两国在长短期取向维度上的差异。在本篇论文的最后章节,笔者从对外汉语教师应该具备的素质方面提出意见和建议,也丰富了今后对对外汉语教师的岗前培训的内容。期望笔者的研究能为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贡献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