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镇化快速发展使得地块下垫面透水性能大大削弱,造成水环境恶化、内涝风险增加及面源污染加重等系列问题。海绵城市建设是我国应对城市内涝和面源污染的一项重要课题,但在建成的试点区域,内涝现象仍时有发生,海绵设施的预期水文效果达成率并不理想。虽然影响海绵设施水文效果的因素较多,但建设质量是重要的核心因素。硬化道路在城市整体布局中占地面积较大,同时也是城市地表径流的主要源头。因此,城市道路的新建和改造,是海绵工程建设的主阵地。针对当前海绵城市项目施工和设计过程的协调问题,研究道路海绵设施的质量协同控制机制和应用,对缓解我国城市洪涝灾害、维护并促进场地水文良性循环起到重要的指导意义,具有很强的应用价值。本研究在大量调研国内道路海绵工程建设现状和不足、质控模式和工程实践基础上,以典型道路海绵设施关键施工工序的质量控制为切入点,对工程质量协同控制机制进行研究,并以南昌市昌南大道海绵城市改造项目作为案例,验证了工程质量协同控制机制的有效性,内容和结果如下:首先,分析了国内道路海绵设施建设的环境特征、建设要和及质量问题,明确了设计目的要求与施工方法组织上的脱节,是造成众多道路海绵工程无法达到预期水文效果的重要原因。因此,实现设计方参与的施工质量协调控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为后续海绵设施质量协同控制体系的构建提供问题导向。其次,以海绵设施关键工序的质量控制为切入点,以影像资料传输为手段构建设计与施工协同控制机制,从而实现设计和施工方的线上互动;分析了下凹绿地、生态树池、渗透铺装和浅层调蓄池等常见道路海绵设施质量的协同控制点及其方法,通过层次分析法分析控制点的权重,并对协同控制点的权重排序进行说明,从而为质量协同控制体系的实践提供理论基础和量化考核途径。然后,将质量协同控制机制应用于南昌市某道路海绵城市改造项目,分析了该项目的质量协同控制流程,定量评价最后得到分析结果,通过设计方全程实时参与的工程质量控制,验证了这一套协同控制机制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最后对最终得分进行结果分析,验证了质量协同控制机制实施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最后,分析了质量协同控制机制的优势与不足,从协调三方关系、提升设计质量和施工质量等方面体现了其应用价值。讨论了道路海绵城市工程质量协同控制的实现方式,采用设计施工总承包模式结合传统质量控制方法和线上实时动态参与,更利于该质量控制机制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