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阶段,城市空间结构也伴随其在不断地变化当中。自从多中心的城市空间发展理念在被西方学者被提出来以后,我国大量学者也对其开始大量的理论与实证研究,众多大城市也开始呈现出多中心空间结构的规划发展方向。城市多中心结构对人口疏散、交通拥挤、环境恶化等问题能起到一定的作用。多中心结构包括基于形态学的多中心和基于功能联系的多中心,国内学者对形态多中心的研究较为丰富,而对功能多中心有待进一步研究,并且“多中心”的本质在于不仅仅使城市在空间形态上实现多中心,更需要维持城市各中心之间的关联强度。同时,随着网络大数据如POI数据、人口热力图、网络签到数据等的广泛应用,为城市研究提供了新视角,使得研究结果更加的准确。另一方面,城市多中心结构的形成过程具有复杂性,形成过程的演化机制,也需要进行更进一步的深入探讨。基于以上背景,结合已有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本文以重庆市主城区为研究对象,利用多源大数据,包括城市建筑3D模型数据、宜出行热力图、城市POI数据,运用聚类分析、空间统计分析等方法,从不同角度识别城市形态多中心结构;同时,利用通勤流数据识别主城区各中心/组团基于功能联系的多中心格局。最后从山水格局、城市规划、土地利用、社会经济条件等方面探究了重庆市多中心空间格局的演化机制。具体研究结论如下:(1)重庆市主城区在形态结构上呈现典型的多中心组团式的空间格局,主城区内环的“一主四副”,包括解放碑、观音桥、南坪、沙坪坝、大杨石(大坪、石桥铺、杨家坪)中心发展较优,城市空间要素聚集度较强,空间结构分布较为紧密,外围副中心(西永、茶园)及组团空间要素聚集度相对较弱,与内环几大中心发展存在一定差距。基于不同职能类型POI分析,重庆市主城区的居住空间、就业空间、休闲娱乐空间总体上也呈现多中心的空间格局,但三者在空间集聚强度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总体上,重庆市多中心的空间结构具有空间结构内密外疏、发育程度内高外低的特征,多中心体系有待进一步均衡发展。(2)基于通勤流功能联系的多中心识别,结果发现,总体上重庆市具有功能意义上的多中心。功能多中心在空间上具有明显的圈层式特征,内环以内中心功能联系强于内环以外中心,联系强度呈现两山(中梁山、铜锣山)以内的槽谷地带联系强度强于两山以外地带的特征;同时,多中心联系方向上存在向心性特征,即外围中心/组团通勤流流向中心区较多,高度依附于五大中心,各中心/组团内外通勤流存也存在不同的分异特征,核心区与外围北部组团之间功能联系更强;主城区各中心/组团节点功能联系呈现核心-边缘分布的空间结构,具有距离衰减的地理特性。(3)重庆市多中心体系是形态性与功能性兼备的体系,具有较强的匹配度和耦合性,存在明显的层级结构;受山水格局和城市规划的影响,多中心体系的形态性与功能性同步发展。(4)对重庆市多中心格局的演化机制分析可以发现:重庆市作为山地城市,其独特的地学特征,决定了重庆城市空间结构会采取多中心的城市结构模式,多中心是在其自然限制和生态保育下的被动选择;重庆市多中心空间结构是历年来数轮规划的长期努力的结果,历年城市规划一直以来都是以引导其“一主多副多组团”的城市空间结构的发展模式为导向;土地利用规划及土地市场也影响着重庆市多中心体系的演化过程,用地结构、土地市场的变化对城市开发具有一定的引领作用;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人口的增长等,在一定程度上间接地推动了多中心体系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