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该文以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音乐领域出现的学堂乐歌、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和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等三种音乐教育形式为研究对象,结合相关的历史资料,来分析它们对中国现代声乐教育所产生的影响.该文的主体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探讨了二十世纪初出现的学堂乐歌对中国现代声乐教育的影响.学堂乐歌的产生使新式的歌唱教学以课堂的形式正式出现在中国音乐教育园地.此外,学堂乐歌的创作和演唱形式为而后的声乐创作及演唱形式提供了新的发展因素.第二部分论述了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国立音专专业声乐教育的开展使中国声乐教育从民间教育走上专业教育的道路,音乐会演唱形式的引进为声乐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实践舞台.第三部分论述了在抗日战争这个大环境下,鲁艺的声乐教育和秧歌运动紧密联系并相互影响,成为中国民族声乐新的发展动力.通过以上研究,得出以下结论: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现代声乐教育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特征.即中国声乐教育是从二十世纪初引进西方声乐的演唱形式和创作方法的学堂乐歌为新的起始点;上海国立音专的声乐教育使中国现代学校声乐教育步入专业化、系统化轨道,音乐会演唱形式为声乐教育提供了实践舞台;延安鲁艺的声乐教育推动中国民族声乐教育发展到一个新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