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红毛五加Acanthopanax giraldii Harms对不同采伐模式和遮阴强度的响应机制,以指导红毛五加的人工驯化栽培。方法:以小金县和茂县的野生和栽培种群为研究对象,设立不同采伐模式干扰组,测定各组在采伐前后的一年生枝条数、一年生枝条长度,计算其采伐后与采伐前的比例,通过非参数检验来分析和比较不同采伐模式对种群生长影响差异;以茂县地区的野生和栽培种群为研究对象,通过比较两者在形态、光合、光谱、指标成分含量等方面的差异来探寻红毛五加种群对野外和栽培环境的不同适应机制;以茂县栽培种群为研究对象,设立不同遮阴程度的处理组,分析各组的生长、光合、生理、指标成分积累、亚显微结构等差异来探究红毛五加对不同光强的响应机制。结果:(1)海拔3500米野生种群在所有采伐模式下均需一年以上恢复期;对轻度、中度采伐干扰均具有良好耐受性;全伐等过度采伐模式在前期虽能促进新枝萌发,但萌发枝条成活率低,从长远看不利于红毛五加的可持续发展。栽培种群采伐后短期内生长受到一定影响,但采伐新枝对节及节间侧芽萌发可能具有促进作用。(2)较低海拔栽培种群较野生种群的叶片厚度、叶面积明显增加,叶片长宽比明显减少,栅栏组织较厚而海绵组织较薄;光合速率及光能利用率较高;叶片和冠层光谱在近红外波段的反射率都较高,一阶导数光谱中的红边振幅和红边面积也较大,红边位置红移10nm;2009年所测的栽培种群茎皮中的绿原酸、刺五加苷E含量较野生种群低,栽培6年后上述两种成分含量有所上升。(3)CK组在8:3010:30和14:3018:30时段Pn的降低分别由气孔限制和非气孔限制因素造成;A1和A2在14:3018:30时段Pn的降低则是由非气孔限制因素造成,光照成为限制其光合速率的主要影响因素。A1和A2组LSP、LCP、Rd明显低于CK组,Chl特别是Chlb含量明显高于CK组。A1和A2的SS、SP、Pro含量低于CK组,SOD和POD活力较CK组高,且A1和A2组自由基清除酶系统分别以CAT和POD活力相对较高;遮阴导致红毛五加茎皮中的绿原酸和刺五加苷E含量不同程度下降;A1和A2组叶绿体内淀粉粒数少于CK组,且体积相对较小,可见明显基粒堆叠,而CK组基质片层密集,但基粒较少。结论:野生种群应在新枝采伐后第二年五月采伐,即隔年采收或两年一采;过度采伐方式应被淘汰,栽培种群可当年采收;光照可能是限制野生种群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境因素;重度遮阴明显不利于红毛五加生长,适度遮阴能有效避免强光造成的光抑制和对叶片的损害,表现出一定的耐荫性。因此,在实践中可在夏季光照较强时节搭建一层透光率在50%的遮阳网,在新枝集中萌发或光照减弱季节及时拆除遮阳网,以确保红毛五加正常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