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产业集聚方面的研究吸引了越来越多学者的青睐,与此同时,我国逐渐加大对产业集聚区的建设。在我国推进产业集聚的过程中,劳动力和制造业地理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国劳动力流动规模快速增长;产业开始进行转移,呈现出向其他成本优势更明显地区转移的态势。劳动力流动、产业转移是否促进了产业集聚水平的提高,是否有利于形成集聚效应,是否有利于促进我国产业空间布局的优化,成为本文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2000-2014年全国30个省区市(港澳台和西藏除外)制造业为考察对象,首先梳理劳动力流动对区域产业集聚的作用机制,又梳理了产业转移对区域产业集聚的作用机制,还梳理了劳动力流动和产业转移对区域产业集聚的作用机制;紧接着对产业集聚、劳动力流动、产业转移的特征及趋势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然后构建动态面板数据模型,运用两阶段差分GMM和两阶段系统GMM实证分析了劳动力流动、产业转移对区域产业集聚的影响。研究得到了以下结论:(1)2000-2014年我国制造业主要集聚在经济相对发达的省区市,相对欠发达的省区市不是我国制造业的主要集聚地,我国制造业的空间布局逐渐发生变化。(2)2000-2014年我国劳动力向经济相对发达的省区市形成净流入,而向经济相对欠发达的省区市形成净流出;劳动力流动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劳动力流动随着时间的变化,也在发生着空间变化。(3)随着结构转型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地区间发生着制造业的转移;我国制造业转移遵循“梯度转移”规律;制造业转移的空间格局在发生变化。(4)滞后一期的集聚水平、产业转移对区域产业集聚产生十分显著的正向影响,劳动力流动对区域产业集聚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劳动力流动和产业转移的联合作用对产业集聚只是产生了较小的影响,对外开放度对产业集聚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市场需求对产业集聚具有显著的负向作用,基础设施和制造业企业数量比重对产业集聚也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而且,劳动力流动、产业转移对区域产业集聚的影响是稳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