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瓜疫病是由Phytophthora.capisici引起的一种土传病害,是黑龙江省南瓜生产上威胁最大的病害之一。本论文主要从三个方面对南瓜疫病进行研究,其中包括南瓜疫病侵染模拟,田间南瓜疫病流行动态和不同抗病品种与P.capisici互作的生理指标的研究。 在人工控制条件下,本研究分析了影响南瓜疫病发生的两个主要因素(温度、土壤含水量)及其互作对南瓜疫病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5℃~30℃范围内,南瓜疫病发病率随温度升高不断增加,当温度高于30℃时,南瓜疫病发病率随温度升高不断降低。南瓜疫病发生的最适温度为26℃~30℃,最低温度为15℃,最高温度36℃。在最适温度下,南瓜疫病发生所需的最低土壤含水量为40%。当土壤含水量达到80%以上时,南瓜疫病发病率为100%。土壤含水量与南瓜疫病发病率的关系呈S型曲线。以接种温度(DT),土壤含水量(SW)及其多种互作为自变量,发病率经过逻辑斯蒂、对数以及开平方等多种转化的发病率值为依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以复相关系数(R)较高,剩余标准差最小的原则筛选最优方程,得到如下发病率随接种温度(DT)和土壤含水量(SW)变化的关系式: SQRT(R)=1.381-1.133×10-1×DT-6.588×10-2×SW+5.133×10-3×DT×SW-9.232×10-5×DT2×SW+2.093×10-3×DT2+8.194×10-5×SW2 R=0.9089 F=146.64 ss=0.0268 其中为DT接种温度,SW为土壤含水量。该式描述了南瓜疫病菌的发病率随气候因子变化规律。其适用范围15℃~37℃,土壤含水量35%~100%。 通过1997~1999年田间系统调查获得的数据资料进行数种曲线方程拟合,认为Logistic模型较成功地拟合南瓜疫病的田间增长过程。并通过对影响病害发生的主要因子分析建立了田间南瓜疫病流行动态预测模型:r=-28.01+2.14×T+0.496×RQ-0.210×RD-0.073×Ln[Xll/(1-Xll)]-0.083×T2+0.0036×T×RD2-0.0005×T×RH2+0.0013×T2×RH-0.0168×RQ2-0.057×RD×RQ+0.0069×RH2 R=0.99772 F=1948.33 ss=0.0135 其中r为病害侵染速率,RD为雨日,Xll为初始病情,RQ为日均降雨量,T为日均温度,并利用1999年数据拟合方程,表明估计值与实测值有明显线性关系。 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均与品种抗疫病性呈正相关。抗感品种健康植株的多酚氧化酶、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差异不显著,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差异显著。抗感品种接种后POD的活性变化分别在36h、48h、60h出现3次高峰,PPO的活性变化分别在30h、42h出现2次高峰,PAL的活性变化分别在30h、48h出现2次高峰。感病品种接种后与健康植株相比,POD、PPO酶带几乎没有增加,抗病品种接种后与健康植株相比,增加两条POD酶带(Rf=0.6308,0.7077),增加三条PPO酶带(Rf=0.3,0.6286,0.7429)。抗感品种健康植株POD、PPO酶带数一基本相同,接种后抗病品种比感病品种多三条POD酶带(Rf二0.2615,0.6305,0.7077)和三条P 酶带(Rf二0.3,0.6286,0.7429)。 研究生:张俊华 导师:文景芝副教授 贾文香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