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英译研究——帕尔默文化语言学视角

来源 :辽宁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ilong2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古典诗歌英译已有百年以上的历史,在此实践基础上诗歌翻译研究者们主要从三种途径对诗歌翻译进行了研究,即语言学途径,文化途径和诗学途径。本文立足帕尔莫文化语言学理论,结合语言和文化因素,对中国古典诗歌英译中的意象翻译进行研究。 帕尔莫在其书Toward a Theory of Cultural Linguistics(1996)中,将认知语言学同语言人类学的三个传统分支,即波厄斯派语言学、人类语义学及言语人类学相结合,提出了文化语言学作为研究语言的新途径。该书一大突出特点就是将意象重新作为研究重点。意象一词不但包括视觉意象,也包括我们从其他感觉器官所获取来的各种具体意象,同时它还包含了同具体意象相关的,但更为抽象的认知概念,如图式及事物摹本等。文化语言学就其根本而言,是关于意象的理论。它试图通过各种相关意象来研究人们是如何使用并理解语言的。该理论认为,语言是语言符号基于意象的排列,而意象实际上又是由文化决定的。意象、语言、文化及三者之间的关系构成了文化语言学的核心。 诗歌是语言的精华,而意象是诗歌的灵魂。意象的传译是古诗英译中传达“意美”的关键。本文立足帕尔莫文化语言学理论,以中国古典诗歌的英译为蓝本,对英译中国古典诗词中意象的可译性,翻译原则和策略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翻译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时应遵循意义对等和意象审美功能对等的原则充分考虑译入语文化的接受程度,在传播中华文化与译本的广泛接受之间找到最佳的平衡点。
其他文献
《指环王》是托尔金的成名作。自1954年推出以后,立即风靡欧美,至今仍长盛不衰。它获得巨大成功的原因之一在于这部小说实质上是一个蕴涵丰富原型的现代神话。实际上,托尔金的“
传统的转喻研究认为转喻只是一种语言现象和修辞手段,而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证明转喻在本质上是人类重要的思维方式和认知工具。近年来,人们对转喻解释力的研究不再局限于词汇、句
英国小说家和剧作家毛姆一生创作出了许多知名的作品,而其公认的杰作是《人性的枷锁》。该小说讲述了主人公菲利普·凯里摆脱各种枷锁,最终获得精神自由的故事。在书中,菲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