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宋仁宗至宋神宗时期,民族关系日益复杂,严重的民族矛盾酝酿着巨大的战争危机。在此背景之下,当时的民族关系思想既有一定的发展,也出现了很多新的变化。最高统治阶层对当时复杂的民族关系的思考、认识与探索,反映了这一时期民族关系思想的发展轨迹。他们的思想不仅对当时处理民族关系产生了较大影响,而且在中国民族关系思想史上也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全面梳理和系统研究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思想,既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也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宋仁宗时期,西夏党项政权在契丹的支持下日益强大,元昊称帝后直接引发了宋夏战争,宋军损失惨重。在这种情况下,宋仁宗以“安静边鄙”为核心、以消极妥协为特点的民族关系思想成为北宋王朝处理民族问题的指导思想;范仲淹在长期的御夏战争中形成了以“王者无外”、“持重守御”为主要内容的民族关系思想;富弼在处理民族事务过程中形成了“古今夷狄不同”、“夷狄贪婪好利、畏强侮弱”的民族关系思想。宋英宗、宋神宗时期,北宋王朝的民族关系发生了重大转折,宋神宗试图以武力改变北宋在辽夏关系中的不利地位,其以“怀服伐叛”为主要内容的民族关系思想成为这一时期中央政府经营边疆事务的主要理论依据。司马光以怀柔优于征伐、“御之得其道”、先治其内而后立功于外为主要内容的民族关系思想成为反战派的代表;王韶“恩威并行,剿抚兼用”、“汉法教化,用夏变夷”以及“安边、实边”的民族关系思想成为北宋王朝经营河煌地区的主导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