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课程改革的教育背景下,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与课程教学的有机结合,落实了素质教育特有的育人价值。思想政治学科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引领学科,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凝练了以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为主要内容的学科核心素养,对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提出了具体要求和更高标准。其中公共参与素养作为其他三个素养的行为表现和最终落脚点,在学生的成长成才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中思想政治课作为培育学生公共参与素养的重要课程,在内容选择和课程设置上渗透着公共参与相关知识,凸显公共参与精神的重要性。这不仅能让学生获取有序参与公共事务的规则和方式,还能在学习和实践中增强主人翁意识,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培养有序、理性参与社会生活的素养。因此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培育学生的公共参与素养有着高瞻远瞩的意义。要想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融入公共参与内容,提高学生公共参与素养,就必须了解当前学生公共参与素养培育的基本情况和遇到的问题。在大量的文献梳理和一线教学实践的走访调查中发现,目前的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已然发生了变化,教师、学校甚至社会开始重视培育学生的公共参与意识,鼓励学生参与到社会大课堂中,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如受应试教育影响,学生公共参与意愿不强,参与程度较浅;思想政治课教学形式单一导致培育学生公共参与方式匮乏,教学实效性差;由于教学评价片面,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缺乏切实可行的评价机制;此外学校与家庭、社会的脱节使学生公共参与空间更为狭小。学生公共参与素养的培育贯穿着整个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要想切实提高学生的公共参与素养,就要认真研究、设计课程,将公共参与的相关内容融入到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树立公共参与意识,在社会实践中提高学生综合发展能力。首先,教师要加强自身专业素养和公共参与素养,做学生公共参与的支持者、帮助者和引导者。其次,探寻活动型学科课程与公共参与内容的契合点,对培育学生公共参与素养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生活化的教学理念、议题式的教学设计、参与式的课堂实施能不断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再者,科学完善的评价体系的建立保证了学生公共参与的效度和信度。最后,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能确保学生在实践中将自我认知转化为具体的行为表现,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效果。